南北吴语互通性不对称现象的音系学解释
发布时间:2018-03-18 19:52
本文选题:南北吴语 切入点:互通性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吴语是我国十大主要方言中,仅次于官话区的第二大方言。学者们普遍认为南北吴语之间本身差别很大,南部吴语无法与北部吴语或太湖片通话。但对南北吴语不能互通这一现象的音系学研究至今还甚少,更没有从音系结构的标记性角度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 影响方言间互通性的因素很多,除了社会因素外,主要因素是语言本身,而语言本身也涉及众多因素,包括语音、词汇、句子结构等。本文认为,决定方言间互通性的主要因素是方言的音系结构,即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研究专门分析南北吴语之间互通性的音系学研究。本论文旨在对南北吴语不能互通这一现象,尤其是互通性不对称这一现象进行音系学的研究,以互通度为出发点对比分析南北吴方言之间的音系结构,包括表层元辅音音段库、底层音段库、对比性特征、音节组构和声调系统,以标记性理论为依据,阐述不同音系结构层次的标记性程度差异。本研究试图验证以下研究假设: 1)方言的可通度、方言间可通度的不对称性与方言本身的音系结构有很大关系。 2)方言之间互通的难易程度与方言的音系结构的标记性程度有关,即方言的音系结构的标记性程度越高,其可通度越小;反之,越大。 本论文通过在吴语内部五个方言点(吴江、黄岩、衢州、永康、温州)进行传统听音测试,得出五个方言点的可通度大小排序为:黄岩话、吴江话衢州话、永康话温州话,测试同时也表明可通度不对称性在方言之间存在比较普遍。本论文以实验中不对称最明显的方言对(温州话—吴江话)作为研究对象,并把二者分别看作南部吴语和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 在对吴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通过分析已有的对温州话和吴江话的语音分析等文献资料,我们重点结合共时分布和各类音系表现找出两个代表方言的底层音段库、对比性特征赋值、音节组构和连读变调等规律,理清两个方言的音系系统,并从标记性差异角度解读温州话与吴江话之间可通度的不对称性,找出可能导致温州话可通度较低的关键音系理据。 本研究通过运用标记性理论(de Lacy2002,2006)和对比特征层级理论(Drescher2002,2003,2009)相结合,对温州话和吴江话的音系结构进行系统分析。De Lacy (2002,2006)的新标记理论主张标记性与语言能力有关,人类语言中存在不同维度的标记性层级,各种标记性层级之间可以发生冲突,并且标记性层级之间的冲突受到标记性保留、融合和弱化这三种人脑中彼此相互冲突的机制决定,可以在优选论(OT)框架内表征为忠实性制约条件和输出项制约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标记性保留一般由于忠实性制约条件排序较高引起,标记性弱化则是由于输出项制约条件起重要作用的结果。本论文将基于de Lacy的新标记理论比较分析温州话和吴江话的音系系统和各类音变过程,结合不同的标记性层级讨论标记性保留、融合和弱化机制在两个方言中的不同体现,找出两个方言中倾向保留的标记性较强的特征值和触发各类音变的标记性特征。 基于从标记性角度对温州话和吴江话的音段库、对比性特征数量、对比性特征标记性值的音系表现、表层音节结构和声调系统进行比较,我们发现:1)从声母辅音底层音段库看,温州话的标记性高于吴江话,主要表现在温州话的PoA对比性特征数量比吴江话多,底层仍然保留声母位置标记性较高的[GLOTTAL]音段,并且触发更多音系变化,影响后接元音的音系变化,同时温州话的MoA对比性特征也比吴江话多,底层赋值对比性特征[continuant],其标记性值[+continuant]主要影响唇部擦音,发生标记性弱化音变,此外温州话辅音对比性特征的标记性值更倾向触发音变;2)从元音音段库看,温州话和吴江话的标记性都比较大,底层对比性特征都较为丰富,且都包括标记性较高的元音音段(如/φ/),两个方言的主要差异在于温州话的中元音较为丰富,涉及特征数量较多,并且元音音段库中包括DTE位置响音度标记性较大的中间元音,吴江话中则高元音和低元音较为丰富,拥有较多标记性较高的元音,如包括舌尖元音、前圆唇元音、次高元音和后低非圆唇元音;3)从元辅音的对比性特征对音系系统的影响看,温州话的辅音对比性特数量多于吴江话,元音对比性特征数量与吴江话一样,但其对比特征的标记性值非常活跃,触发韵母的各类音变,致使表层和底层产生较大差异,因此从对比性特征的上述两点考虑,显然温州话的音系系统比吴江话复杂,标记性较大,同时结合比较连读变调的复杂程度,可以进一步看出温州话的音系系统总体来说比吴江话的复杂,标记性更大;4)从表层音节结构看,温州话和吴江话都在一定程度上向着标记性较弱的方向发展,同时两个方言表层都还保留某些标记性较高的结构。但是单从开音节结构考察,吴江话的开音节结构只有标记性最低的CV结构,而温州话的开音节结构中仍然保留标记性较高CVV结构,包括CVV后响双元音和CVV前响双元音,因此温州话的开音节结构明显比吴江话的开音节结构的标记性要大。总体而言,我们得出温州话音系系统的标记性比较强,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即可通度低的方言(温州话)音系结构标记性较强,而影响音系结构标记性程度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元辅音对比性特征的数量和对比性特征标记性值的音系表现。对比性特征数量越多,音段库就可能越大并且可能包括较多标记性较高的音段;尤其是对比性特征标记性值越活跃,触发音变越多,整个音系系统的历时、共时音变就越复杂。因此,如果一个方言音系系统既有较多数量的对比性特征,其标记性值又很活跃,那么该方言就既可能保留较多早期的声类和韵类,同时音系系统又有很大变化,最终导致该方言较为难懂。温州话的情况就是如此。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引论。介绍南北吴语对比研究的研究背景和已有的相关成果,同时说明本文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以及资料来源等问题。 第二章介绍南北吴语互通性测试。本实验采用传统听音法,首先检验“南北吴语无法互通、北部吴语之间互通性高、南部吴语之间互通度低”等主观论述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沟通度相符,其次计算五个方言点的可通度并根据可通度高低排序,最后计算两两方言点之间的互通度以及可通度差异,并选取可通度差异最大的一对南北方言作为音系分析的代表方言点。基于实验结果,本文提出假设:方言的可通度、方言间可通度的不对称性可能与方言本身的音系结构有很大关系,方言之间互通的难易程度决定于方言的音系结构的标记性程度差异,不同音系结构的标记性程度可能导致不同方言的可通度。 第三章音系理论介绍。这一章旨在为从音系结构的标记性对比解读方言间存在可通度不对称建立理论框架,内容包括:1)介绍为什么可通度不对称可能由标记性差异引起,这部分首先介绍标记性差异假设(MDH)及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对语言间习得难度差异的解释力,接着提出本研究假设,认为MDH也同样可以解释可通度不对称;2)简单介绍标记性理论,着重讨论de Lacy (2002,2006)对该理论的新发展,这部分讨论标记性本质、如何确定标记性等级以及不同特征的标记性层级及其之间的相互冲突;3)介绍OT和音系对比性层级理论(Contrastive Hierarchy)(Dresher2002,2003,2009),这两个理论用来分析方言的音系结构,OT重点分析共时的音位变体分布、音段间共现限制以及历时音变等音系表现,对比性层级理论用来分析音段库底层对比性特征、特征排序、及其标记性值对音系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描写并分析温州话和吴江话的音系结构,通过分析已有的对这两个方言进行过的语音研究文献资料,在现代音系理论框架内讨论两个方言的表层音段库、底层音段库、对比性特征层级赋值及其标记性值的音系表现、音节组构和声调系统。 第六章对比分析南北吴语两个代表方言点音系结构的标记性差异。从标记性角度对比分析两个方言的底层和表层音段库、底层到表层的变化和表层音节结构,讨论标记性与对比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比性特征对具体语言的音系系统的影响,从而验证比较结果是否符合我们的假设。 第七章结论。这一章总结文章以互通度为出发点对比分析南北代表吴方言的音系结构,并以标记性理论为依据,阐述音系结构的标记性程度与南北吴方言可通度不对称之间存在关联的音系理据。这一章还将说明本论文的局限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73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璐;语言距离与吴语互通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31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3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