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即阐释之再思考——谈伽达默尔哲学阐释观在译学中的批判性理解运用
本文选题:翻译 切入点:阐释 出处:《外国语文》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传统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权衡文本理解与译文优劣的主要依据。20世纪80年代,我国译界在引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后,从理论研究上对翻译本质和目标语译文评议有了更为宽泛的认知,同时也带来了部分理论与实践解析上的困惑。这类困惑,主要表现为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术语理解和具体翻译实践操控中的分离状况。如果理论上将哲学阐释学宽泛的内涵外延简单地在译学中内化为翻译即阐释(解释)并作为一个定性的理论解读,那么失去传统翻译标准的未来翻译实践将走向何方,译学与阐释学间的异同乃至两者究竟有没有区别等都是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a have been the main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o weigh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ext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In 80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e translation community in China introduced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here is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uzzles. If the broad connotation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s simply internalized in translatology as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as a qualitativ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So where will the fu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go without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andard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hermeneutics and even whether there are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the unavoidable problems 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ies.
【作者单位】: 四川教育学院外语系;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成果之一,由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编号:SCWYH10-13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郑溟;对跨文化翻译的哲学诠释学反思——理解、译解与解释的动态效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朱庆育;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8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9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3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5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7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9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3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爱华;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乾坤;罪刑法定视野中的滥用职权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吴洪林;刑法司法解释“立法化”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程秀芳;音乐解释学导言[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崔雅琴;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春梅;意义与含义争论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佩瑶;从话语的角度重读魏易与林纾合译的《黑奴吁天录》[J];中国翻译;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青;吴喜才;;国内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锦琴;;洪堡特语言观与其翻译观的关联性[J];文学教育(上);2011年06期
3 王晓凤;;鲁迅翻译思想演变的文化解读[J];中国国情国力;2011年07期
4 裘姬新;;译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研究[J];民族翻译;2008年01期
5 廖文丽;谭云飞;;论阐释学理论和现象学意向性原则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6 周建新;;庞德翻译观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唐丽丽;;彦琮翻译观述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朱安博;;翻译中的“同”与“异”之辩[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9 辛红娟;马孝幸;;马建忠翻译思想之文化阐释[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侯敏;张妙霞;;认知翻译观视角下理工科学生翻译过程思维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翻译观溯源——从语言观问题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陈伯鼎;;林少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风格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陈伯鼎;;林少华翻译风格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贾正传;;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芦笛;;从斯坦纳的阐释学角度看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锦琴;;洪堡特—辩证的语言观及其翻译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9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孙宁宁;;翻译研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董强;翻译是一门手工艺[N];人民日报;2005年
2 信娜 宋飞;学科起步于方法[N];光明日报;2010年
3 王雅静 周文静;以高水平的翻译推进中西哲学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向军;信任、缺省与偶在[D];复旦大学;2008年
5 禹一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文彩;从阐释学角度论理解及其对翻译的启示[D];厦门大学;2008年
2 韦维;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翻译[D];广西大学;2008年
3 白瑞;从阐释学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陈芳;从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邵华;阐释学关照下译者主体性的适度扩展[D];西北大学;2008年
6 王东升;译者主体性的阐释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萌;阐释学观照下的翻译过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魏丹;阐释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邓云丽;译者主体性之文化误读[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杨瑾;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35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3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