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从认知角度看英语、汉语、德语中爱的隐喻

发布时间:2018-03-20 22:56

  本文选题:概念隐喻 切入点:爱情 出处:《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过去,隐喻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修辞或装饰语言的工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的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深层含义。随着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隐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被认为是研究人类思想行为及共同认知现象的一个必要手段。隐喻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中,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概念隐喻就是用一种概念或事物体验和理解另外一个概念。概念隐喻存在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而语言隐喻源自隐喻化的概念。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依靠概念化隐喻这一运作机制,它具有系统性和非对称性的特点。 情感无处不在,它同样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认知与情感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虽然这样的情感是复杂的、抽象化的,但通过隐喻情感可以被概念化并很好地表达出来。隐喻在人类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浪漫的爱情通常被看作是一种独特,难以描述的情感。没有隐喻,我们恐怕难以清楚地给出爱情的定义。本文从认知学的角度论述了关于爱的隐喻。由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普遍性,在英语、汉语和的德语中出现了一些相似的关于爱的隐喻的表达方式。例如,“爱情如火”,“爱情是结合体”,“爱是容器中流动的液体”等。然而,受不同文化、信仰以及生产模式的影响,在这三种语言中出现了特定的关于爱的隐喻化表达方式,如汉语中的“爱情是醋”,英语中的“爱情是自然力量”和德语中的“爱情是运转的机器”。 作者在本篇论文中,从文化差异性的角度讨论了英语、汉语和德语中关于爱的隐喻的表达方式。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及启示。通过对这三种语言中一定数量表达方式的举例阐述,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相同的概念隐喻。通过这三种语言中存在的一系列关于隐喻的表达方式,我们发现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相同的概念隐喻表达方式。如果这些表达方式相同或者非常相近,那么这样的概念隐喻就是等价的,因为它们对应于现实的概念化。由于对于所生存环境的不同习惯方式,使得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具有某些独特性。然而,自然界的创造使得我们彼此之间变得很相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证明:1.人类的神经遗传相似性。2.物理和生理相似性。3.社会文化结构的普遍性。这些相似性表明,我们具有平等的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因此,我们能够理解隐喻,我们同样能看出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点存在的前提在于英语、汉语和德语使用者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特点。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与另外一种文化是相同的。除此之外,导致认知差异性的因素还包括:语言的历史发展、不同的经济模式、宗教和哲学系统以及说话人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本篇论文中,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去理解,感受和认知这个世界的方法。这是一种功能性的研究工具,为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概念隐喻与语言中的认知现象提供了帮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刘玉敏,潘明霞;莎剧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鞠红;;低调陈述:基于隐喻及转喻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丁珊珊;;对Oxymoron汉语译名的审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刘旺余;;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文体特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振洲;;论双关的界定及其与语境的关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与动物习语的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云红;西方修辞论辨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万正辉;委婉语的三维视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41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41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c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