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句式意义的实现
本文选题:句式意义 切入点:构句成分 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汉语句式是语法研究的终极目标。以往很多语法研究者从句法意义、语义意义、语用表达、语气和固定词语等角度来命名和归类不同的句式,这些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对句式的一种概括和综合。在凝固的句式中,句式具有四个语义特征:(1)构句成分组成的某种句法语义结构;(2)构句成分的排列次序和句中动词的意义表达;(3)句中副词和某些虚词的衔接意义表达;(4)句中语用成分的意义表达。句式及其构句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力。同时,句式意义的实现都要经过句式的语义角色与句式动词论元成分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动词论元成分会出现合并(merge)、删减(cut)、遮蔽(shade)、增添(contribute)等情况。从现代汉语歧义句的表达来看,句式意义实现的机制是基于各种模块的典型句式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连接、套合,形成表意更为丰富的句式的结果。
[Abstract]:Modern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grammatical research. In the past, many grammar researchers named and classified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yntactic meaning, semantic meaning, pragmatic expression, mood and fixed words, etc. These studies are only a generalization and synthesis of sentence patterns from a certain angle or side. A certain syntactic and semantic structure composed of four semantic features: 1) A certain syntactic and semantic structure composed of four semantic features: the arrangement order of sentence components and the meaning expression of verbs in sentences, the expressions of adverbs in sentences and the cohesive meanings of some function words in sentences.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its construction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alization of sentence meaning must go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yntactic semantic role and sentence verb argument. In modern Chinese, the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the meaning of ambiguous sentences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the typical sentence patterns of various modules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and combined in different ways, and so on, in which the verb argument elements may be merged, cut or cut,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pression of ambiguous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the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the meaning of sentences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the typical sentence patterns of various modules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The result of a more expressive sentence patter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毓林;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构造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卫东;确立语义范畴的原则及语义范畴的相对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2期
2 应晨锦;构式语法评介[J];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03期
3 王新建;英语双及物句式探微[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4 胡云晚;;洞口方言的给予动词“把”、“乞”、“把乞”及其句式[J];云梦学刊;2006年04期
5 郑靓;构块语法对语言研究及外语教学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年06期
6 宋亚云;;《马氏文通》的句式语法观[J];语文学刊;2006年17期
7 薛恩奎;;配价、词义、句式—兼俄汉词汇语义-句法对比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04期
8 宋文辉;;现代汉语两类双及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9 李敏;;双宾动词的词汇语义和双宾句式语义的互动[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10 陶瑞仁;现代汉语双宾句研究综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谈汉语常用固定格式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2 严辰松;;英汉语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姜苹;;“从+NL”与“在+NL”的分工与交叉[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6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崔希亮;;动词的语义、配价以及论元之间的关系——以汉语“在”字结构为例[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10 陈绂;;浅析日本学生学习助动词的难点与误区[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韩大伟;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8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崇涛;类指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 安玉霞;存在句语义要素匹配关系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潘冬;双及物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水英;从“构式语法”看现代汉语重动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罗欣蓉;领主属宾句—隐现句的一种[D];吉林大学;2007年
6 卢润;SVOC认知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涛;莫斯科语义学派词汇释义配价的理论和实践[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侯坤;生成语法框架下“V+给”结构中“给”字的句法地位初探[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刘燕君;“使”字句与“把”字句的动力意象图式比较[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李谷慧;汉语给与义双及物结构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5 沈家煊;;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6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7 沈家煊;说“偷”和“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8 李宇明;领属关系与双宾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3期
9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10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游舒;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沛;句式“怎么A怎么B”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胡慧盈;基于构块语法的现代汉语“给”字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周盛;基于实际语料的动词“切”的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立凡;非常规双宾句浅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玲玲;“NP(对象)+V+起来+AP”句式考察及教学建议[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曾卫军;“V+A_X(定语)+O”离析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郭初建;“VO就VO”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沈君莉;现代汉语获取义双宾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邱志明;汉语“被”字句和越语“b(?)”字句的语形、语义及语用对比[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薇;一种现场描写方式[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42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4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