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法化理论与近年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3-22 10:48

  本文选题:语法化 切入点:语法化机制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法化理论是对语言演变现象的研究,语法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语用变化。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词向句子、篇章拓展,同时,语法化机制主要包括语义演变机制和句法演变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即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语法化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以及语义地图模型的运用,但是,汉语语法化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系统性不强和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仍值得关注。
[Abstract]: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is a study of linguistic evolution phenomenon. Grammaticalization is essentially a semantic and pragmatic change. The object of grammaticalization is from the initial word to the sentence, the tex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is a kind of semantic and pragmatic chang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mechanism mainly includes semantic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syntactic evolution mechanism. Since the 1990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ticalization, th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studies. The combinati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Putonghua and dialect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map model,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ect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ticalization. Problems such as weak system and lagg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re still worthy of attention.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2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2 廖志鸿,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准方位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龙国富;浅谈语法化中补语“却”的句法环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7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8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9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10 B.Heine ,T.Kuteva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肖模艳;词义变化属性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5 童小娥;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蔡永强;“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永秋;语法化中的语义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2 李宗江;语法化的逆过程:汉语量词的实义化[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3 李健雪;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2期

5 徐通锵;“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3期

6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严辰松;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1期

9 徐通锵;语义句法刍议——语言的结构基础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03期

10 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其生;;汕头方言连读变调的动态运行——兼论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研究视角[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2 易花萍;;英汉名谓结构论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陈满华;;类型学视野下的首词重复构式[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唐贤清;陈丽;;“死”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考察[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5 张兴旺;;汉英被动表述句法结构比较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郑杰;;汉日表达语序类型学对比分析之三——“认同处置”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强星娜;;话题标记与句类限制[J];语言科学;2011年02期

8 刘桂玲;杨忠;;类型学框架下的语法转喻和语法隐喻研究——《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曹炜;;现代汉语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朱琳;;汉语作格结构的及物性和主观性[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陈大亮;;中西译论在理论类型上的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江轶;;现代汉语定语从句的认知语言学和类型学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孙宏开;刘光坤;;汉藏语系历史类型学的几个问题[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6 李韧之;;拓扑学及其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戴庆厦;;汉藏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8 薛才德;;汉语与藏语元音演化的类型学比较(提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9 ;The Typological View on the“De”Construction——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kiasi”and“byo”construction[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木仕华;第三届两岸三地藏缅语族语言暨语言学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闻静;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张建;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崎川隆;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王媛媛;汉语“儿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芳华;语言之新结构分类[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君;副词重叠式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越;现代汉语转折连词及其类型学解释[D];延边大学;2007年

5 过玉兰;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结构类型研究及其类型学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李闻文;壮侗语族语言致使表达类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姚双云;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戴兴敏;汉语“虽”类和“但”类连词匹配框架及其类型学解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乃刚;桂北平话被动标记与处置标记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10 姜国平;湘语通用量词“柣”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8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48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