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因论视角探析网络语言生成方式——以2011年网络流行语为例
本文选题:网络语言 切入点:流行语 出处:《青年记者》2012年23期
【摘要】:正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基本载体——网络语言不仅得到了网友们的大力追捧,而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主流媒体和专业语言研究者的关注,2011年最新出版的《新华字典》第11版就收录了大量网络"潮语",如"房奴"、"秀场"、"学历门"、"晒工资"等。从模因论的
[Abstract]:Today,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eople's work and life.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expression and basic carrier of network culture, Internet language has not only been vigorously sought after by netizens. More and more mainstream media and professional language researchers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it. In 2011, the 11th edition of Xinhua Dictionary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online "Tide language", such as "House Slave", "Showroom", "Learning Epiphany", "Sunning salar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宇波;孙云;;模因论对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张文凤;;语言模因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中彰显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戴俊霞;“字”与外来概念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朱成棋;苏建荣;;隐喻传播机制的模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耘;;语言模因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李慧;谢道兵;;“×哥”传播的模因论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谭海;;论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内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许敏;;浅析广告语中的强势模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裘莹莹;;从模因论视角看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马倩;;网络流行语的幽默语言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翠玲;安静;郭晓暹;李佳美;杨雯;;运用“模因论”培养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尝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Unicorn and Dragon-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洁;;广告归化翻译策略的模因论角度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的“模仿”与“复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浩存;;闽南文化的泛区域化——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比较研究的启迪[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毛力群;;媒体语言泛方言化现象的思考[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7 刘楚群;;三音节新词语构造理据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吴哲;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高建青;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孙衍峰;越语人际称谓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6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付丹;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三次转型看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宋先红;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语言形式与文本意义的关联研究(1917-1949)[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云健;传播与传承视角下基于模因理论的元音系统演化计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美玲;对外汉语文化语用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静;汉西数词对比分析及汉语数词的西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婷;模因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蓓华;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新闻标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李朝军;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剑威;从模因论视角解读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宁菁;语境视野中的礼仪文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玲;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仿写”英语写作教学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琴;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广告口号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项靓;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语言模因现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年02期
3 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年03期
4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5 ;"埋单"还是"买单"?[J];咬文嚼字;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乐蒙 ;;盘点2009网络流行语[J];走向世界;2010年02期
2 喜来神;;网络流行语 很好很强大[J];互联网天地;2009年01期
3 乐晋霞;;青少年流行语的来源及其影响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年03期
4 谷向伟;;网络流行语生成理据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吴烽;;盘点2008流行语[J];今日财富(金融版);2008年Z1期
6 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年04期
7 王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结合2010年网络流行语探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5期
8 姜胜洪;;当前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年06期
9 杨欢欢;;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生活和青少年心理变化[J];电影评介;2009年08期
10 孟英丽;;现代信息传播媒介影响下的语言变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朝军;;网络语言中的偏离现象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郁;邱慧;;90后高中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新特点探析——以贵州省花溪区清华中学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展照英;;浅谈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区别[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于桂英;;我对网络语言的认识[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安琛;;试论网络语言的社会适应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熊前莉;;网络语言的词汇理据分析[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建民;;网络语言中的汉语拼音字母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9 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文现代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周明强;;语言文字规范的新领域与新对策——也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亚红 李京华;网络新词有深意,嬉笑调侃莫轻看[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振兴;“做俯卧撑”一词井喷的背后[N];青岛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高赛;网络语言能否“转正”[N];光明日报;2010年
4 小钟;网络语言 在流行的"新方言"[N];苏州日报;2006年
5 周武;上海立法禁止乱用网络语言[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姚玉成;网络语言 我们能拒绝吗[N];北京日报;2000年
7 姚玉成;网络语言走过来[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吴红英;面对习作中的网络语言[N];中国教师报;2004年
9 辽宁社科院 曲彦斌;网络语言的使用与规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金振邦;网络语言,关注还是漠视?[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付丹;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三次转型看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健;传媒新词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高永亮;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7 周红红;从功能的视角考察外来词的生存规律[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陈璐;优选论框架下现代汉语双音节词重叠现象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游;网络语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克花;从“贾君鹏现象”看网络语言的传播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国强;网络语言与中学生用语用词规范性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瑾;汉英网络语言比较[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阳;俄语网络语言的修辞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文方;汉语网络语言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帆;“火星文”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霜艳;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阮玮;网络商店名称的语言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曾早垒;中英文中的网络语言[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65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6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