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阈下辩论赛的语用策略研究
本文选题:辩论 切入点:顺应论 出处:《大舞台》2012年04期
【摘要】:本论文以语言顺应论中的交际语境为框架,以2010年国际大学辩论群英会决赛为语料,具体分析辩手们采用的各种语用策略,观察它们如何顺应心理、社交及物理世界,从而达到所期望的交际效果。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and the final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llege debat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debaters, and observes how they adapt to the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physical world.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communicative effect.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分类号】:H0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俊;;英汉反讽话语的应答方式——基于电视辩论语料的语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杜鹃;;模因论——唤醒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2 宋志平;;《翻译适应选择论》:一部简约创新之作[J];外语研究;2007年05期
3 张国;语用失误与顺应理论[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4期
4 黄华新,吴恩锋;言语行为理论术语汉译版本的标准化探讨[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年03期
5 魏在江;;语篇连贯的元语用探析[J];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6 陆少兵;预设在法庭询问中的语用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吴凯伟;;心灵预设与还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曹承弼;;语境分类及其作用的初步探索(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孙芳琴;;中西修辞语用中的饮食文化探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少云;话语误解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倩;法庭审判问答冲突的语言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晓军;语用模糊理论综观[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晓光;顺应论与社会指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朱燕;关联—适应框架下的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陈丽丽;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特殊文体的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晓文;从语用视角看形合、意合及其翻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唐丽娜;听话人对评价言语行为的理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杜冰研;言后行为探析:语词与世界的界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闫伟红;称呼语隐喻用法的情感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芳春;徐红梅;孙存志;;汉语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陈晓东;;言语交际中语用含糊的顺应性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3 曾静明;;顺应理论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陈e,
本文编号:1706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0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