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位移结构的位移表征——从英汉对比的角度
本文选题:主观位移 切入点:位移动词 出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摘要】:以往研究认为,汉语主观位移表达受到位移动词、位移方向和视线移动限制,但语料考察没有发现上述限制。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分析,下列主观位移表征是英汉共性表现:1)使用的动词类型及其语义侧显基本一致,表现为以路径动词为主,方式动词及其方式义受到抑制;2)对时空感知的概念化基本一致,都有视觉主体位移和"移向/移离目标"的视线位移表达;3)位移方向表达丰富,汉语表现为趋向词和指示词的多种组合。
[Abstract]: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hinese subjective displacement expression is restricted by the displacement verb, the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the line of sight movement, but no such limitation has been found in the corpus study.From a linguistic contrastive point of view, the following subjective displacement representation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in the types of verbs used and their semantic flank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generality representation: they are mainly shown as path verbs.(2)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perception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and there are abundant expressions in the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of visual subject and line of sight displacement of "moving / moving away from the target".Chinese is a combination of directional words and deixis.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英汉场景编码的句式与篇章语义研究”(10YJA74009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基于指称定位的场景主语化”(YWF-10-06-025)
【分类号】:H314;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义娜;;从可及性到主观性:语篇指称模式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7期
2 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大伟;;“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刘礼进;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的几个问题——与赵宏、邵志洪先生商榷[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1期
3 邵敬敏,刘焱;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J];汉语学习;2002年05期
4 王菊泉,郑立信;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秦洪武;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J];外语研究;2001年01期
6 伍雅清;英汉语比较研究的两个问题[J];外语学刊;2000年01期
7 娄宝翠;路径和体在运动事件中的词汇化模式[J];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文旭,匡芳涛;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施栋琴;中西民族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倾向之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表现[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刘礼进;生命性对英汉语NP用法的作用——一项语料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3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管博;汉英表征宏事件的差异对中国学习者动词—小品词组合使用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韩大伟;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2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梁;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词汇语法平面母语干扰现象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4 张维岑;英汉句法迁移与中学英语作文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金凤;英汉语序对比分析[D];南昌大学;2006年
6 张照东;中性词语义偏移的俄汉语对比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李明楷;英汉比较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宫同喜;英汉语目的物参照物语序关系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袁艳;中英后指照应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焦春;英汉修饰语语序对比[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义娜;概念参照视点:语篇指称解释的认知思路[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王义娜;话语指称的认知构建与心理空间可及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蓓;;单音节位移动词的宾语类别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2 朱蓓;;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曹运柱;;现代文学语言中动词分类与位移动词相关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吾买尔江·库尔班;阿里甫·库尔班;吐尔根·依不拉音;;现代维吾尔语位移类二价动词的配价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李亚培;;英汉虚构位移结构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周北南;王春梅;;位移动词“去”、“往”的语法分化及认知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7 马云霞;;位移动词“造”与“诣”的历时演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2期
8 唐秀伟;;动词前“来/去”考辨[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9 刘光明;;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10 刘光明;储泽祥;陈青松;;“单音动词+往”里“往”的语法化[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3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小红;汉语“过+宾”结构的多角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加胜;《史记》位移动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海琴;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媛媛;《左传》位移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徐丽红;俄汉位移动词语义结构元素对比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朱习文;甲骨文位移动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高晓芳;“向NP+VP”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望;现代汉语“V向+NP”格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涛;浅探汉语有向动词的方向范畴[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倪劲炜;儿童空间位置句的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06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0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