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般若经校注》指瑕
本文选题:道行般若经校注 切入点:训诂 出处:《古汉语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道行般若经校注》是佛经语言研究的重大成果,但在词语训释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因割裂词语、将语言等同于逻辑、不熟悉汉语习惯用法等而导致词语训释有误,本文就此与辛岛静志教授商榷。
[Abstract]:Prajna Prajna is a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study of Buddhist scripture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questionable aspect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For example, language is equated with logic because of the separation of words.Not familiar with Chinese idioms leads to in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this paper discusses with Professor Jing Zhi of Xin Dao.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分类号】:H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祝敏彻;再谈使成式(动结式)的产生时代[J];古汉语研究;2003年02期
2 胡敕瑞;略论汉文佛典异译在汉语词汇研究上的价值——以“小品般若”汉文异译为例[J];古汉语研究;2004年03期
3 李维琦;;佛经释词三续[J];古汉语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高列过;;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语言研究概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魏胜艳;;《史记》使成式的考察与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陈练军;;“至”和“到”的历时更替[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黄仁tD;;《妙法莲华经》之玄应“音义”校勘举例[J];汉语学报;2013年04期
5 于璐;;使成式判断标准的分析研究简述[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葛佳才;;《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收词立目二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8 黄树先;;比较词义札记[J];语言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孟凯;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李丽云;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宪武;《菩萨念佛三昧经》同经异译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董乐乐;《佛本行集经》述补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周远军;敦煌[刖怼兜佬邪闳魙摗酚米盅芯考靶?盵D];广西大学;2011年
4 熊娟;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吴茂刚;魏晋六朝动结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马克冬;《搜神记》述补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何运敏;《六度集经》同经异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谢婷;《三言》、《二拍》中的“得”字句[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易丹;元代述补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李建生;鸠摩罗什译经疑问代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曾良;词语零札[J];古汉语研究;2000年01期
2 蒋冀骋;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3 胡湘荣;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4 祝敏_,
本文编号:1712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1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