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指称与语篇互文——兼论互文概念向语言学的转化

发布时间:2018-04-05 22:02

  本文选题:话语内指 切入点:话语他指 出处:《当代修辞学》2012年04期


【摘要】:本文研究对文本的指称词语作为互文标记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话语中的这种指称来揭示互文语篇的组织结构和文本关系。话语中的指称可分为外指和内指,内指又可进一步分为话语他指(元他指)和话语自指(元自指)。其中话语他指是文本之间对话互动、形成互文关系的语言机制,而指称互文本的指称词则起到了识别文本之间互文关系的作用,可以视为互文关系的一种标记。根据互文本之间的时空位置,话语他指所形成的互文关系可分为同域文本间的互文关系和跨域文本间的互文关系。本文借用实示和指称的对立,分别从通名、专名和代词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讨论。最后在归纳互文指称标记的基础上,将问题推进到语言学视野中语篇的互文研究应该持有的基本原则上。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eferential words in the text as intertextual markers, and reveal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extual relationship of the intertextual texts by analyzing the referential features in the discourse.The reference in dis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external reference and internal reference, and internal reference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utterance reference (meta-other reference) and discourse self-index (meta-self-reference).Utterance refers to the linguistic mechanism of intertextuality and intertextuality, while referential words play a role in identifying intertextuality,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mark of intertextuality.According to the space-time position of the inter-text, the intertextuality relation formed by discourse refer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textuality relation between the same domain text and intertextuality relation between the cross-domain tex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l name, proper name and pronoun respectively by using the opposites of reality and reference.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induction of intertextual reference markers, the problem is advanced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held in the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the linguistic field of view.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H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赞;指称问题及其关联理论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2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红辉;从微观层面看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3 范晓,朱晓亚;三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J];汉语学习;1998年06期

4 乔兴兰;;广告语篇的互文性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5 许彩云;汉语劝服类言语行为话语结构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许彩云;言语行为类型及其话语模式变式探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2年02期

8 王克非;王福祥;彭宣维;;“十五”期间外国语言研究综述[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9 尚智慧;;对《时尚》杂志的批评语篇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娄琦;语篇互文性与外语教学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治安;周忠杰;;词典封面广告语篇研究:一种评价视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颖;;从功能角度谈称呼语[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严轶伦;基于知识解析体系的语篇综合分析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肖唐金;英语情态卫星副词与语篇中的情态补充[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增霞;疑问祈使句[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徐蕾;[D];浙江大学;2002年

3 柯晓玲;中国民事判决书意识形态意义的批评语篇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4 谷峪;非典型印刷广告的隐喻实现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镇华;商业杂志消费品广告[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苏德华;从语篇视点来研究翻译[D];四川大学;2003年

7 肖灵;言语行为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克勤;浅析获奖英文广告中的互文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9 周生辉;中国民事诉状中通过互文性对信息的有效呈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10 罗赞;英语中借代现象的认知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辛斌;;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年03期

3 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2年02期

4 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J];国外文学;2001年04期

5 董希文;;文学文本互文类型分析[J];文艺评论;2006年01期

6 辛斌,陈腾澜;语篇的对话性分析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7 刘大为;意向动词、言说动词与篇章的视域[J];修辞学习;2004年06期

8 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1716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16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0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