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结果动词与补语共现的认知选择机制

发布时间:2018-04-06 22:12

  本文选题:结果动词 切入点:补语 出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现代汉语结果宾语结构的特点之一是:动词与宾语中间可以使用补语,并且动词与补语的共现灵活多样。本文结合语料库语料统计,基于框架语义学和词汇语义学理论对汉语的结果宾语结构进行认知分析,提出结果宾语结构中决定补语选择的两个因素是:(1)事件场景;(2)观察视角。
[Abstract]: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ant object 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 is that the complement can be used between verb and object, and the co-occurrence of verb and complement is flexible and diverse.Based on the corpus statistics, this paper makes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resultant object structure in Chinese based on frame semantics and lexical semantics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wo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choice of complement in the resultant object structure are: 1) event scene.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
【基金】: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1JBB045)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昌来;论成事及其相关动词[J];汉语学习;2002年03期

2 陈忠;;“V完了”和“V好了”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兼谈“终结图式”的调控和补偿机制[J];中国语文;2008年02期

3 谭景春;“动+结果宾语”及相关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珊珊;朱乐红;;准成事标记“V出”及其与“V成”的比较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陈昌来;;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及数量词的功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张建;谢晓明;;近二十年现代汉语动宾问题研究述评[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古川裕;;“变化”事件的两种认识及句式特点[J];汉语学报;2009年04期

5 陈昌来;论成事及其相关动词[J];汉语学习;2002年03期

6 王世凯;;“没完没了地VP”与相关结构——兼谈非终结图式与渐次扫描[J];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7 范立珂;;“V来”和“V到”的替换条件及认知动因[J];汉语学习;2012年01期

8 孟艳华;;事件典型参与者激活与动宾同义解读[J];南开语言学刊;2011年02期

9 范立珂;;“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及其认知理据[J];外语研究;2012年02期

10 鹿荣;陈丽萍;;材料、结果主宾可逆的语义语用限制——供用——益得类可逆句式的选择性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赵贤德;句管控下的“V成”结构及相关小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田静;藏缅语宾语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正莹;汉语中“V成”构式的描写与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天明;结果范畴的语义句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莉;动词结构中的“个”[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朱军;现代汉语复杂宾语的语义特点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7 王立燕;介词“朝”、“对”的可替换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冯海霞;NP_1+Vi+NP_2结构的配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宇波;小句视点下的动宾超常搭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志英;现代汉语被字句句法语义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登岐;“(动十补)十宾”结构对动词、补语和宾语的选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刘天明;;结果范畴和结果宾语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李勉东;;语义结构中的结果范畴浅论[J];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03期

4 程工;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5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6 刘英;现代汉语中“动词+复杂宾语”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赵贤德;;常规性“V成”结构中“V”的考察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赵贤德;许艳平;;变异性V成结构的生态环境和修辞价值[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高山;谭红;;论“吃了一+‘量词’+骨头”结构中动词与后接名词的语义关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朱文雄;;试论结果宾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军;现代汉语复杂宾语的语义特点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高俊霞;现代汉语方式宾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教学新议[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李仁孝;汉语的“补语”在蒙古语中的主要表示方法[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3 辛丽娟;浅析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类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4 陈法今;闽南话的中补结构(下篇)[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5 宋文辉;补语的语义指向为动词的动结式的配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陈美容;;《全诸宫调》引介补语的助词“得”“来”“得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10期

7 夏艳;;比较补语的删略对汉英句法结构和语义的影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刘东升;;汉语动词拷贝句式的语义焦点及其句式选择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5期

9 刘斌;;谈谈动词后数量词组的句法定性问题[J];语文学刊;2008年14期

10 张言军;;也谈“把”字句中补语的语义指向[J];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5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汉语形补结构初探——对“形容词+得+补语”结构的个案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赵红玲;;汉语中“V掉”结构小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正确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刘慧 孙欣欣;谐音生造词汇随处可见 别让文化垃圾流行街头[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丽;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10年

2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金钟赫;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机制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卡依沙尔·艾合买提;现代维吾尔语情状类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丁银贞;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文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浩瑜;《红楼梦》述补结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任艳丽;“把”字句中的补语、时态助词及其完句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银;汉语兼语句与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义善;汉语补语的韩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5 张丹凤;《洛阳伽蓝记》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金哉延;汉语补语与韩国语对应成分关系的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屈正林;现代汉语的状补可换位成分[D];南昌大学;2005年

8 高晓;《三遂平妖传》述补结构浅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文浩;汉语“动~叠+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夏艳;汉英补语对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9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19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3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