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语言观及话语规范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0 00:38

  本文选题:语言观 切入点:语言哲学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中西方对语言的关注热度呈现出时代的差异。中国文化早在先秦时代就对语言有着极大的关注,使语言的探讨成为显学,在此之后,对语言的关注逐渐式微;而西方文化明确地以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则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最终奠定。对中西语言观与话语规范进行比较研究,以中国先秦时期的语言观与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的语言研究为案例,以道与言、名与实、言与意三个问题为论述线索,比照中西语言和话语规范的异同,可以为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提供哲学文化的视野。
[Abstract]:The attention to language in China and the West shows the difference of the times.Chinese cultur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language as early as the pre-Qin period, which made the discussion of language a prominent study. After that, the attention to language gradually declined, while the western culture explicitly took language as a paradigm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It was not until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at it was finally laid.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nguistic views and discourse norms, taking the linguistic views of the pre-Qin period of China and the linguistic tur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s examples, and taking the three questions of Tao and speech, name and reality, speech and meaning as the clue.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and discourse norms, it can provide a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ESP教学视阈下专业敏感度与学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证研究”(10YJC740094),项目负责人:王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作为制度的语言:经济学话语体系中的语言问题研究”(10QD40),项目负责人:王淳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曾祥云;;“名”:在语言符号理论的视阈中[J];学术界;2011年04期

2 韩东晖;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3 张汝伦;;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范畴错误”[J];哲学研究;2010年07期

4 叶秀山;;试释“逻各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刘良琼;惠施逻辑思想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王有卫;汉字归部的发展趋势[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谭宝刚;;郭店《老子》“绝巧弃利”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朱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偏激”说驳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李剑虹;;《太一生水》“神明”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钱善刚;;道:假设抑或承诺——胡适《淮南子》研究初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张焕君;;论孔子礼学思想中的成人之道与君子养成[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建国;;发生认识论与哲学创新——少年哲学家[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4 李章吕;;孔子与荀子的“正名”思想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Ma Shi Wen Tong and its Theory of Languag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陈卫平;;“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庞光华;;关于今本《老子》的训诂学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杨自俭;;我们为什么倡导学习字本位理论(提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邓联繁;;论宪法规定公民权利宜用禁止性规则[A];2006年湖南社科联学科前沿问题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余亚斐;;改革开放30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许筱婷;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表达[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丽英;实践本体论批判[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宁;庄子语言观的美学价值[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李萃;;中西方语言哲学观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以英汉委婉语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童珊;;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比较分析——以巴赫金与索绪尔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05期

4 姚小平;管子语言观略说[J];语言研究;2005年03期

5 刘兆林;;洛克的语言观及其影响[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6 田飞洋;;像似与任意的消长:从语言学史、哲学史看能指和所指关系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7 杨信川;《反对党八股》的语言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8 李锐;谈春蓉;;中国“现代”语言观[J];华商;2008年11期

9 李瑾;;语言:感知与思维的产物——从《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看洪堡特语言观的形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伍先禄;;培根的语言观及其影响[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翻译观溯源——从语言观问题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赵家新;;重建语言之宫——王希杰语言观新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3 吴鸿炜;;新的语言观和修辞观的展示——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吴鸿炜;;新的语言观和修辞观的展示——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5 侯友兰;;一部全新的修辞学著作——简评王希杰《修辞学新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6 张先亮;;语言性质的再认识——王希杰先生的语言观[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7 张秋娥;;一部别具特色的修辞学教材——评王希杰《修辞学导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8 刘艳梅;;《语言观与方法论》课程笔记摘要[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熊学亮;;论所指的能指域[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立志;结构、符号与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2 杨锡彭;名与实[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杨锡彭;从符号学角度再谈名与实[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周庆生;语言和谐思想刍议[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5 周庆生;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环境[N];中国民族报;2006年

6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芮东莉;2007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8 山西临汾市电视台新闻主播 刘艳;关于语言文字立法引发的一些思考[N];山西科技报;2004年

9 赵强;言语魔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柴葳;第十届全国推普周将全面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美娟;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5 王晓阳;语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7 蒋哲杰;魏晋六朝与晚期罗马的文化语言活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陶健敏;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治国;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语言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萍;伽达默尔语言观的多维度探索[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李雪娇;从描写到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崔柳;索绪尔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评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广兰;论伽达默尔主体间性语言观[D];华侨大学;2011年

5 廖琴;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论语》[D];四川大学;2007年

6 郑晶华;“言语”与“文字”[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熊佳娟;转喻的认知研究:汉语作为转喻的语言[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力;论马克思主义语言观[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李宝研;语言·民族·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孙作光;评价视域中的歇后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28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28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1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