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文学译作中的注释问题——以山崎丰子作品为例
本文选题:译作注释 + 文学翻译 ; 参考:《外语学刊》2012年01期
【摘要】:注释是文学译作中最细微、却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作用无法替代。本文以日本文学译作中注释的特点和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例文对译者注释策略、读者形态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讨论;同时探讨注释效果的检验方法,以及"文化空白"与注释、读音与注释的关系等问题,以达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重视注释,并在注释添加的基本认知上取得一致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拉近两国文化的距离。
[Abstract]: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the annotation in Japa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the annotation strategy and the reader ' s form in Japa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annotation effec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 cultural gap " and annotation , pronunciation and annotation .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分类号】:H059;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军;翻译批评:分类、作用、过程及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朱丽玲;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不良倾向[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徐式谷;历史上的汉英词典(下)[J];辞书研究;2002年02期
4 桂琼;鲁迅先生的翻译生涯初探[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宋彩霞;庞德误译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杨洋;从《洛丽塔》到《一树梨花压海棠》——初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袁斌业;也说汉语中零翻译缩略语的使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8 袁斌业;试论当代大众传媒对翻译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袁斌业;OPEC音译名称和零翻译缩略语的广泛接受对引进外来语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2期
10 袁斌业;;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活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帆;;描写?规定?——译学词典的编纂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Martha P.Y.CHEUNG;;Ji(寄),Xiang(象),Didi(狄棶),Yi(译)—A Study of Four Key Terms in Ancient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A];跨学科翻译研究——国际译联第4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之三[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巍;译学辞典的原型及评价系统[D];山东大学;2006年
7 倪永明;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吴(燕日);翻译相异性[D];暨南大学;2006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红;奈达理论和旅游资料英语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2 杨全红;诗人译诗,是耶?非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段文静;《骆驼祥子》英译本比较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4 周丹;情景模式——可操作的翻译单位[D];浙江大学;2002年
5 韦敏;《红楼梦》杨译本习语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6 郑意长;《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缺省”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军;《红楼梦》之律诗翻译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莹;信息论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9 孙开建;文学翻译的评价体系[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10 张秀玲;评我区第二套维汉对照读物[D];新疆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嫦;也谈归化和异化[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静,昌切;高屋建瓴 通观微至——《文学翻译比较美学》略评[J];出版科学;2002年02期
2 秦露;网络传播与文学翻译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3期
3 王理行;忠实是文学翻译的目标和标准——谈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J];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4 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5 宋学智,许钧;从文化观看文学翻译的指导原则——“取长补短”浅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6 秦建华;语性理论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启示[J];运城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吴春雪;浅谈文学翻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吴琳;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阴山学刊;2005年02期
9 陆金燕;;从等效因素看《在亚当之前》的翻译[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钟年;;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文安;;基于项目的教学案例[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3 马爱农;我和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4 钟闻熹;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1年
5 胡志挥;老舍先生与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7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滢莹;文学翻译应成为“文化驿马”[N];文学报;2009年
10 冯骥才;文学翻译的两个传统[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4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5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3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9 王燕;社会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操纵[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10 张海卿;文学翻译中的目标读者取向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53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5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