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禅宗语录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
本文选题:禅宗语录 + 语法 ; 参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禅宗语录作为汉语史的研究资料,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唐以后历代均有编撰,自身构成一个系统;一是语言口语化程度高。对汉语语法史研究来说,禅宗语录语法研究具有以下作用:揭示新兴语言现象的始见时间或流行时间,印证某些语言现象,显示禅宗言语社团的特殊语法现象。研究禅宗语录语法,要充分运用比较法,进行四种比较:禅宗语录内部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汉译佛经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历时比较,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共时比较。
[Abstract]:As the research material of Chinese history, the quotation of Zen sect has two advantages: one is the compilation of every dynasty after the Tang Dynasty, which constitutes a system; the other is the high degree of colloquial language.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ammar, the study of Zen quotation grammar ha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to reveal the beginning time or popular time of the emerging language phenomenon, to confirm some linguistic phenomena, and to show the special grammatical phenomenon of the Zen language community.To study the grammar of Zen quotations,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comparative method and make four kinds of comparisons: diachronic comparison within Zen quotation, diachronic comparison between Zen quotation and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s, diachronic comparison between Zen quotation and secular literature.The synchronic comparison between the quotation of Zen sect and the secular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40087)
【分类号】:H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叶建军;;疑问副词“还”溯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何继军;;《祖堂集》“这(者)+连带成分”之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王大丽;;《敦煌变文集》中的处所介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范姝;;论“朴”在靳埭强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7 张霁;;贵阳方言被动标记“着”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1期
8 洪水英;;《蜃楼志》中的致使处置式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孟凯;中古汉语让步复句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龙国富;浅谈语法化中补语“却”的句法环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芳;;张斌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胡爱菊;;俄语翻译的基本技巧探讨[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3 张婷婷;王宁邦;;元代杂剧艺术与禅宗文化精神[J];佛教文化;2010年04期
4 傅志军;;浅议虚拟语气[J];青苹果;2003年12期
5 康健;;禅录代词隐指用法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鞠奎喜;周素芬;;重视基础语法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7 张海学;;再探古汉语名词词类的活用[J];考试周刊;2011年48期
8 胡红波;;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法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1年21期
9 魏亚丽;;如何创新英语语法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10 张光明;;方言语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张旗;;《左传》语法现象例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映;;我的一年教学体会谈[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3 彭立枝;;英语沙龙效应与跨文化教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郭德琳;;浅析知识课与语言课的关系—即学知识和学语言的关系[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5 马献军;;《医古文捷径成语通·自序》[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梅祖麟;;高名凯先生在燕京大学,1931——1949[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7 邓红风;;论汉语中的空动词be[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屈六生;;一部独具特色的清代满语语法著作——评述《清文虚字指南编》[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9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赵萌;;反思大学英语中的语法教学[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文光;唐山人学习普通话应注意的几种方言语法现象[N];唐山劳动日报;2006年
2 无锡市洛社新开河实验学校 谢开颜;无锡市2006年语文中考命题分析[N];无锡日报;2006年
3 湖北省襄樊市第二十中学 张琳;兴趣培养怎样事半功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徐世璇;新发现的语言和新语言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陕西省商洛师范专科学校 刘建峰;语法该如何教[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蔡燕;学好英语六个“不放松”[N];扬州日报;2007年
7 汉滨高中 宋爱民;强化英语基础 提高教学效果[N];安康日报;2008年
8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初级中学英语教研组长 王晓炼;教师要有教材处理的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王先霈;不言之言 非美之美[N];文艺报;2001年
10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汤勤;《史记》与《战国策》语言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周卫华;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宾语义搭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思源;壮族麽经布洛陀语言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建伟;英汉语中非宾格现象之认知构式角度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5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维善;五种禅宗语录中的虚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包晗;新时期新语法现象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肖兰萍;唐宋禅宗语录特指问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韩浩s,
本文编号:1755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5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