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
本文选题:名则动 + 主谓结构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摘要】: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1+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1"关系疏离,三是"名动1"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2"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Abstract]:There is such a path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name is moved" structure of the partial sentence: first, it needs to appear in the context of "noun move 1, then move noun move 2"; second, the relation between "noun verb" and "noun verb 1" is alienated; third, "noun move 1" is hidden.And the "name is moved" and "name move 2" form a logical correlation. "The "X"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and predicate synonyms often has a power to weaken the semantic meaning, that is, the speaker subtracts the semantic component of "X" by the "X" structure, which makes "X" take the secondary position in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The noun "structure implies the inferential meaning of the speaker, and its hypothetical and conciliatory meaning is given by the whole complex sentence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语言所;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元石;谈“同语复说”格式[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2 傅书灵;;关于古汉语“名而动”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3 郭利霞;;山西山阴方言的拷贝式话题句[J];中国语文;2011年03期
4 傅书灵;;也谈“N之V”结构[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琬琳;;《马氏文通》中的反身代词“自”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3 程爱侠;;中古前期汉语被动句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情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马克冬;张显成;;《搜神记》介宾补语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王应龙;;《盐铁论》“所”字用例考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特指问句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7 孙梅青;对《马氏文通》惟、唯、维三字用法的再认识[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伏海燕;;试探《左传》中“也”在动词谓语之末的语法功能[J];大视野;2009年03期
9 杨尚贵;;关于事件化自指用法中“之”的特殊用法[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张红梅;;对大学古汉语教材中“之”的词类归属歧异现象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万曼璐;《华阳国志》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王天佑;汉语取舍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国津;试论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与“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玉;《韩非子》兼语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伟业;《战国策》连动结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方佳茹;《新编五代史平话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华祚彩;《吕氏春秋》兼语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耿葳;上古汉语心理动词后接VP的无标记指称化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庆汉;20世纪“N的V”短语研究评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姚振武;现代汉语的“N的V”与上古汉语的“N之V”(上)[J];语文研究;1995年02期
3 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4 邢福义;;说“V一V”[J];中国语文;2000年05期
5 刘敏芝;;宋代结构助词“底”的新兴用法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6 杨荣祥;;论“名而动”结构的来源及其语法性质[J];中国语文;2008年03期
7 洪波;;周秦汉语“之_s”的可及性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8年04期
8 宋洪民;;也谈“名而动”结构[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9 傅书灵;;关于古汉语“名而动”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10 薛宏武;胡惮;;现代汉语里谓语拷贝话题句的功能[J];语言与翻译;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书灵;;关于古汉语“名而动”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2 田雨泽;古汉语“主+ 之+ 谓”结构“之”字语法意义蠡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3 金钟;;古汉语主谓结构间两类“之”的辨识[J];青海师专学报;1989年02期
4 胡勃;;非名词作谓语可表判断——以《孟子》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郜锦强;;古汉语“其”字用法举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Z1期
6 徐幼军;;叫卖语言的语法特点[J];语文研究;1988年04期
7 仲崇山;;“N的V”结构试说——兼谈句法结构的家族相似性[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李卓丹;;从汉英句子及篇章结构看语言心理差异[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侯艳丽;;英汉主位结构对比与语篇翻译[J];中国商界;2010年02期
10 张传启;;从古汉语两个名词连用的考查中看名词活用为形容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慧群;;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问题的思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祁艳;;“自V”结构中“自”的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复音词简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李家治;陈永明;蔡山;;机器理解古汉语[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5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石民;陈小荷;于丽丽;李斌;;基于CRF的古汉语分词标注一体化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7 胡明伟;;对通用古汉语教材中关于部分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的界定的分析[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8 刘金虎;贺敬华;李莲;;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语义类型[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邹立志;白聪;;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绍明;;中医药人才培养之我见[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旭 整理;中医院校应设置古汉语课程[N];光明日报;2010年
2 王宝琳;谈动词名物化在新闻中的运用[N];中华新闻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孙万科 王卢莎;从普通市民到古汉语权威[N];辽宁日报;2001年
4 顾玉坤;汉语的演化[N];苏州日报;2005年
5 张恩和;锦上何需再添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文艺研究》主编 方宁;一次悲壮之举[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万毅;《古汉语常用实词辨析例译》[N];甘肃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谢迪南;汉语危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赵启光 安卓;汉语:全球普及率不及法文[N];民营经济报;2007年
10 《文艺争鸣》杂志编审 朱竞;世界上最美的语言[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2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Nghiem Thuy Hang(严翠恒);汉越语音系及其与汉语的对应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张先坦;王念孙《读书杂志》语法观念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6 杜季芳;《群经音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8 韩江玲;韩国汉字和汉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史维国;先秦汉语方所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配例中的主谓结构调查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2 郭家翔;宾位主谓结构及其述语的相关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朱怀;主谓结构作状语句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罗燕玲;述题为主谓结构的话题句的语篇功能考察[D];暨南大学;2004年
5 叶建萍;英汉语语法化中主谓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6 吉宇;古汉语矿物命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丰爱静;现代汉语主谓结构作主语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赵芳;基于用法建构理论的汉语儿童主谓结构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小穹;论主谓主语句的构句特点[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黄宇红;现代汉语主谓结构的语义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56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56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