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溯因兼语句的可接受度和意义调查

发布时间:2018-04-16 21:11

  本文选题:可接受度 + 意义判断 ; 参考:《中国语文》2012年06期


【摘要】:学者们注意到,现代汉语的溯因兼语句通常同时具有嵌入句的理解方式。一般母语者对这类句子的可接受度和意义的认知并不统一。为此,我们进行了两次小规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溯因兼语句各个类型的可接受度有差异性;2)歧义性程度普遍不高;3)总体上溯因句义比嵌入句义更为显著。
[Abstract]:Scholars have noticed that the antecedents and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usually have the understanding of embedded sentences at the same time.Generally speaking, native speakers do not agree on the acceptability and meaning of such sentences.To this end, we conducted two small-scale sample surveys.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cceptability of each type of sentence is different (2) the degree of ambiguity is generally not high (3) the overall sense of retroactive sentence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embedded sentence.
【作者单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晏斌;;网络语言三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杨波;;浅说语境与显著度[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年01期

3 尤庆学;论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J];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赵小东;;句法结构的创新与句法结构被选择使用的倾向[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费红霞;;从“找不着北”中看转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赵彬;;“转喻”与“程度副词+名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王丽彩;;“连/又/一边Vp_1,带/又/一边Vp_2”格式探析[J];汉语学习;2007年06期

8 齐沪扬;邵洪亮;;新词语可接受度的多角度审视——兼谈新词语的规范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李燕;;“NP1+在+NPL+VP+NP2”的歧义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01期

10 易波;;论新词新语的熟悉度和显著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丽;;现代汉语词类活用体词谓词化的认知解释[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叶军;王颐嘉;周鸣之;乔丽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研究[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任雅婕;;同声传译的质量评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高颖;;口译质量评估[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新祥;;词类转换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8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克亮;;汉英机器翻译中是否判断句的句类转换[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熊岭;现代汉语指称范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海明;生命度与汉语句法的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7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巍;语气词“了”的隐现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李挺;语篇视角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敏;歧义度的制约因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许晓玉;汉语双标紧缩句歧义问题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范婷;现代汉语歧义表层结构形式及其分化方法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康锦涛;“V上/下”中“上/下”的分析与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燕;“在黑板上写字”类歧义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6 刁艳红;汉语句法语义歧义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明星;“比N还N”构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宫维俊;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0年

9 蔡甜;现代汉语人体类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杜新天;汉语间接表达的主要类型和手段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760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0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8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