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行”的固化及认知研究
本文选题:固化 + 主观化 ;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04期
【摘要】:"行不行"在现代汉语中可表疑问、征询、祈使、感叹、反驳等语气,这些句法功能的不同,与其句法分布由句内—句外—固化的演变有关,"行不行"已不仅仅是一个疑问标记,还是一个多功能标记。"行不行"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主观化"过程,由命题成分变为话语成分,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等,随着语法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行不行"的疑问功能渐渐削弱,逐渐固化为祈使、感叹和话语标记。"行不行"能用于正反问句,与"行"表"可以"情态义的出现紧密相关,伴随着"行不行"的语法化,"行不行"的固化也有词汇化的因素。
[Abstract]:"do not do" in modern Chinese can be expressed in the query, imperative, exclamation, refutation and other tone, these syntactic functions are different,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syntactic distribution from inner-sentence to out-of-sentence solidification, "OK or not" is not only a question mark, but also a multifunctional mark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o action" is also a "subjective" process, from propositional component to discourse element, from objective meaning to subjective meaning, etc. With the deepening of grammaticalization, the doubt function of "do not do or not" is gradually weakened.Gradually solidify into imperatives, exclamations, and discourse markers. ""OK or not" can be used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estion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ppearance of modal meaning of "row", accompanied by grammaticalization of "can not or not", and the solidification of "can or not" also has the factor of lexicalization.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A740070)的成果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皖北文化研究基地的赞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年04期
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3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侯磊;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5 廖志鸿,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准方位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9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10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10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江;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2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Xiao Liangrong;[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6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童小娥;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蔡永强;“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9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10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2 李宗江;说“完了”[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3 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4 刘森林;元语用论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张发祥;;英汉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对比[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冉永平;试析话语中Well的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7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8 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完了”[J];语文研究;2004年04期
9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10 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言科学;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启振;;“说不准”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2 周滢照;陈丽;;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马云霞;;“看”与“X+看”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王小穹;;《朱子语类》中“只是”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5 李秋杨;;“第一人称与内隐动词共现”结构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小穹;;新闻标题中的热门词“给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吴为善;夏芳芳;;“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话语功能及其成因[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8 王长武;;“N”用法再探[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9 管志斌;;表责备的反预期构式“早不VP,晚不VP”[J];理论界;2011年07期
10 殷树林;李君;;说征询标记“你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霄军;;主观性语义特征及其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套格敦白乙拉;蒙古语语法成分的语法化过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3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涛;“X知道”格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邱玲;主观化对句法限制的消解[D];湖南大学;2010年
3 陈俊伊;“是的”的语用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媛;“X+也是(的)”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卜芳;现代汉语通指句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唐敏;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刘丽平;“难道”演变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0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