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宣城方言的“的、个、的个”

发布时间:2018-04-17 00:23

  本文选题:江淮官话 + 汉语方言 ; 参考:《中国语文》2012年02期


【摘要】:正本文所谓"宣城方言",指安徽省南部原宣城县、今宣城市宣州区通行的江淮官话,分布在宣州城区和周边的夏渡、黄渡、向阳等乡镇。该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归入江淮官话洪
[Abstract]:The so-called "Xuancheng dialect"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Jiang-Huai Mandarin, which is used in the former Xuancheng County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and in Xuanzhou District of Xuancheng City today. It is distributed in the towns of Xiadu, Huangdu, Xiangyang and so on in the urban area of Xuanzho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In the Atlas of Chinese languages, the dialect is classified as "Hong" in Jianghuai Mandarin dialect.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YJA40084)成果之一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项梦冰;关于东南方言结构助词的比较研究[J];语言研究;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石毓智;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J];方言;2002年02期

3 史秀菊;临猗方言的结构助词“奈”与“哩”[J];语文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丽;莆仙方言的助词[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邬明燕;龙川方言的代词系统[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申艳霞;昔阳方言语法的几个问题[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唐爱华;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戴昭铭;天台话的几种语法现象[J];方言;1999年04期

3 唐韵;《元曲选》中"兀的"及其句式——兼与《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比较[J];古汉语研究;2005年01期

4 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李广明;“兀的”“阿的”元曲天水方言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汪化云;黄冈方言的指示代词[J];语言研究;2000年04期

7 霍小芳;蒲县方言的指示代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黔;;交界地带方言不同来源及层次语音成分的竞争与叠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谢留文;;江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8年02期

3 熊正辉;张振兴;;汉语方言的分区[J];方言;2008年02期

4 温美姬;;从汉语方言古语词看《汉语大词典》的阙失[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3期

5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持续意义的“住”[J];中国语文;2005年02期

6 王宏佳;;江汉平原微母字重唇音[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刘祥柏;;汉语方言体貌助词研究与定量分析[J];中国语文;2000年03期

8 谢自立;《汉语方言大词典》简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曹志耘;;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以吴徽语区为例[J];语言研究;2005年04期

10 桑宇红;;止开三知庄章组字在近代汉语的两种演变类型[J];语文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项梦冰;;汉语方言及其调查研究[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丽;;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饮食词语之命名理据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游汝杰;;汉语方言竞争力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5 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6 曹志耘;;生存还是消亡:汉语方言面临的抉择[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焦立为;;三个单字调的汉语方言的声调格局[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王伟;;也谈方言岛问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苏金智;;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的双语双方言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海涛;尽快制定保护汉语方言政策[N];人民政协报;2004年

2 周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甄达真;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收集整理者:栗治国[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4 邹启宇;语言是无须“保卫”的[N];南方周末;2010年

5 陈荣岚;汉语方言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N];文艺报;2004年

6 陈潇;剑磨八年 璧合中西[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7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先生”可以自称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刘茜;《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语言学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蓝武芳;广西方言的文化生态[N];广西日报;2005年

10 李方清;女书就是妇女使用的文字[N];湖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磊;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存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贡贵训;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周杨;计算机汉语方言辨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郑伟;太湖片吴语音韵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孙毕;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胡松柏;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萍;浅析建水汉语方言语音对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影响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珂;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方言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宁英娟;汉语方言义项及其变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竣;峨山汉语方言实词词法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李素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田玉晶;祁门民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黄拾全;皖西南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徐建;安徽太湖方言语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晓芹;龙胜伟江苗话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小烈;铜陵方言语音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1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1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b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