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

发布时间:2018-04-17 05:23

  本文选题:翻译模式 + 中国文学译介 ; 参考:《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媒体、学界和翻译界围绕翻译的重要性、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翻译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和作用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这一背景下,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删节"、"改译"甚至"整体编译"等翻译策略被视为葛浩文翻译的标签,部分学者和媒体进而将葛浩文的翻译定性为"连译带改"的翻译,并将这种"不忠实"的翻译方法上升为译介中国文学的唯一正确方法,甚至是唯一正确模式,并据此对以"忠实"为原则的翻译观念提出了质疑。对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的翻译方法甚或翻译模式等相关问题做出进一步思考,从翻译忠实性、翻译观念、译者责任以及文化接受的不平衡性等与翻译方法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澄清一些模糊的观点和认识。
[Abstract]:Since Mo Yan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12, the media, academic circles and translation circles have focu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nd transla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The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f culture going out have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o Yan's work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eneral concer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abridged", "modified" and even "overall compilation" are regarded as labels of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o Yan's works.Some scholars and the media have further characterized the translation of GE Haowen as a translation of "continuous translation and reform", and upgraded this "unfaithful" translation method into the only correct method, or even the only correct mod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oncept of "faithfulness" is questioned.In view of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rther consideration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r even translation mod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thfulness and translation concept.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and the imbalance of cultural acceptanc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ranslation methods to clarify some vague views and understanding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2 约翰·厄普代克 ,季进,林源;苦竹:两部中国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4期

3 刘云虹;;选择、适应、影响——译者主体性与翻译批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4 曾艳兵;;走向“后诺奖”时代——也从莫言获奖说起[J];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5 冯占锋;;从莫言获诺奖看文学翻译中的“随心所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0期

6 谢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J];东吴学术;2013年02期

7 熊辉;;莫言作品的翻译与中国作家的国际认同[J];红岩;2012年S3期

8 张毅;綦亮;;从莫言获诺奖看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作家、译家和评论家三家谈[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7期

9 文军;王小川;赖甜;;葛浩文翻译观探究[J];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10 姜智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江;;归化翻译策略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2 李越;;《骆驼祥子》四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王聿良;;论英汉口译的跨文化语用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夏荥;;从翻译市场需求变化的角度探讨高校翻译人才培养[J];大家;2012年11期

5 余东;张艳;;变通意识与国粹心态——葛浩文的文学翻译观解读[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贾燕芹;;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7 张艳;;双重的审美意识与变通的文学性——葛浩文翻译的艺术境界[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8 胡安江;胡晨飞;;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9 吴峗;;陌生化和可读性的共场:《长恨歌》的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10 史国强;;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J];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聿良;;论英汉口译的跨文化语用策略[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思思;;基于语料库的字幕翻译归异化现象研究[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3年语言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张雯;中国文论在美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魏清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璧;博弈论视角下的重译者策略空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郑晔;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卢静;历时与共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郑连忠;析取关系的语言表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大方;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看《狼图腾》的翻译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余文都;维索尔伦顺应论视角下葛浩文夫妇英译《尘埃落定》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包光霞;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看葛浩文英译本《狼图腾》[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马丹丹;翻译中的交际伦理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朱寅竹;孟姜女的重构:苏童《碧奴》[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罗烨;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中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策略[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余梅;论葛浩文的翻译思想[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8 邵元元;文学翻译中译者对读者接受的考虑[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玉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兰莉;畅销小说翻译中的文化操控及文化霸权[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2 文军;刘萍;;中国翻译批评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解玺璋;;中国文学正在收获世界[J];全国新书目;2010年01期

4 王家新;宋炳辉;高兴;何言宏;;“拿来”的必要与急切——“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六[J];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5 张伟;刘丹青;姜红叶;秦筱;许晓;;放眼世界文学版图 莫言在这里[J];人物;2012年11期

6 陈思和;;我对《兄弟》的解读[J];文艺争鸣;2007年02期

7 莫言;;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J];小说界;2000年05期

8 邵璐;;莫言小说英译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1期

9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10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N];文汇报;2009年

2 李雪涛;[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纪海龙;“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D];武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文学──《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序[J];文学自由谈;1994年04期

2 史铁生;;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J];作家;1997年07期

3 宋清海;;文学无理论[J];创作评谭;1999年02期

4 李云峰;;德艺双馨入时未[J];山西文学;2006年02期

5 谢天振;;翻译文学当然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与王树荣先生商榷[J];书城;1995年04期

6 张敏健;感悟·会心·创化——论中国文学审美过程之灵心妙悟[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7 邓绍秋;玄学与禅宗生态审美观[J];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8 王显金;;例谈文学与数学[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徐燕红;全球化对未来文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J];外国文学;1999年02期

10 康梅钧;;传媒时代的文学审美——论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文学的审美嬗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刘生龙;;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毛泽东早期的文艺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3 王进;;论文学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杨治经;;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与文艺创作的民族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5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罗俊容;;碧野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公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论文梗概[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查屏球;;媒体转换与文学新变——由纸写替代简牍的过程看当代网络文学走向[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10 王忠祥;;“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卫华;反恐时代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文学[N];文艺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石一宁;坚持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N];文艺报;2005年

3 赵稀方;重绘文学的地图[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王宁;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对策[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洪申我;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悖论[N];文艺报;2006年

6 王宏甲;中国文学形式发展探究(上)[N];学习时报;2005年

7 王宏甲;中国文学形式发展探究(下)[N];学习时报;2005年

8 张学昕(辽宁师大副教授);展望21世纪中国文学新的美学理想[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9 卫绍生;重新认识文学的“自觉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北塔;现代汉诗的英译之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范氏义云;越南唐律诗题材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6 张宏;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论评[D];山东大学;2007年

7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晨;翻译家杨宪益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吴越;媒介分析:网媒对中国文学“神圣化”的解构[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杨文学;“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雅琳;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翻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彰显[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5 封梨梨;从《晨报副刊》看文学译介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彭文奉;佛经汉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7 陈安梅;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应有的姿态[D];四川大学;2004年

8 王光妍;中国翻译小说在二十世纪初(1898-1936)与二十世纪末(1979-2000)的地位变迁[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9 汪智超;文学叙事中身体的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章榕榕;欲望的狂欢之舞[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2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2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