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历史认知语言学
本文选题:历史认知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参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Winters et al.(2010)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即历史认知语言学,它从认知语言学中吸取了诸如"‘现实-认知-语言’、范畴化、隐喻与转喻、ECM、概念融合、用法与频率"等理论和方法,既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更为历史语言学送去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共时兼历时研究的新途径。本文暂且将历史认知语言学描写为: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追寻语言各层面演变的原因和过程,探寻其中的认知规律,分析其间的各种联系,重构扩散和变易的路径,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深入研究语言诸方面的问题。
[Abstract]:The publication of Winters et al.2010 marks the combin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historical linguistics to form a new kind of borderline, namely, historic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which draws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such as "reality-cognitive-language, categorization."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ECM, conceptual fusion, usage and frequency have not only expanded the research scop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but also sent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opened up a new approach to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research.In this paper, historic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described as: tak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ursuing the causes and processes of language evolution at all levels, exploring the cognitive laws, analyzing the various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and reconstructing the path of diffusion and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s of language from two dimensions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
【分类号】:H0-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天翼;王寅;;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J];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文;语言流变过程状态的时空观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郑维;;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对比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谭晖;徐畅贤;;大学英语教学中突显理论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杨怀增;;学习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常翠;;窥斑见豹——结合角色—背景理论分析狄金森诗712的矛盾死亡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何自胜;;六安方言字词考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8 李云龙,王玉兰;词义演变原因刍探[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9 宋玉坤;;“新派”评剧中词尾“儿”的个人读音差异与“词汇扩散理论”[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保亚;;从语言接触看历史比较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吴姗姗;;《福州方言拼音字典》音系研究[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席晓青;;演讲语篇中说话者的元语用意识与元语用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自俭;;我们为什么倡导学习字本位理论(提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韦学纯;;历史音韵学和语言年代学视野的水汉民族渊源[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7 周轶;;普通话儿化音的测试和培训对策[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胡广芹;;关于中医问诊症状用语研究进展问题的探讨[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单军锋;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连贯研究及对读前教学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喻姗姗;《汤姆·索耶历险记》中省略的认知识解[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小飒;基于非范畴化理论的英语动词名词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程相晋;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叶利娟;图式理论对高三叙事性文本阅读与写作材料运用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芬;龙岗壮语语音系统特点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寅;王天翼;;“AS认知方式”:隐喻等机制的统一解释——十五论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寅;;语言研究新增长点思考之四:后语言哲学探索——语言哲学、后语言哲学与体验哲学[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3 王寅;;国外神经科学最新发现对语言体验性的论证——十六论语言的体验性:模拟论语义学[J];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4 项成东;;幽默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互动[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晓君;;历史语言学的“开放”政策——浅谈其它学科在历史语言学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08年09期
2 吴福祥;;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3 ;2010年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开始报名[J];中国语文;2010年01期
4 浮想;;历史语言学澄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举行[J];民族语文;2008年04期
5 郑伟;;《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之基本范畴及其检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孔江平;;现代语音学研究与历史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荆兵沙;曹强;;江有诰的音韵学与历史语言学[J];榆林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戴庆厦;;第23届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J];当代语言学;1991年02期
9 魏薇;;小议词汇扩散理论[J];作家;2011年08期
10 王均;民族古文字研究在语言学中的地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悟云;;建立语言考古学的设想[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黄金城;;关于“前语系历史语言学”——以藏缅语族和蒙古语族“小”为例[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戴庆厦;;汉藏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4 王新青;;回鹘语t,
本文编号:1763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