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事实、语言理论与语言研究关系之哲学思辨
本文选题:语言事实 + 语言理论 ; 参考:《外国语文》2012年02期
【摘要】:从语言研究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内省法和语料库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出发,阐述了语言事实、语言理论和语言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如果过分倚重语言理论,则理论建构会成为无水之源;如果过分倚重语言事实,则会使语言学研究止步于对语言事实的客观描述,无法深入地对事实进行解释并用于指导语言研究。因此,语言研究既需要实证的经验,也需要理性的思辨,因此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永远是对立统一的。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formalism and functionalism, introspection and corpu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language facts, language theory and language research.That is, if we rely too much on language theory,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will become the source of anhydrous. If we rely too much on linguistic facts, we will stop linguistic research from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linguistic facts.It is impossible to explain the facts in depth and to guide language research.Therefore, language research needs both empirical and rational thinking, so linguistic facts and language theory are always unity of opposites.
【作者单位】: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人文系;
【分类号】:H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姜生;从两种不同的语言共性论看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J];福建外语;2001年03期
2 王红梅;;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近代语言学史中的对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杨国荣;本体论视域中的语言[J];江海学刊;2004年02期
4 许余龙;;语言对比研究是否需要一个理论框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陈勇;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关于西方语言学研究中的认识论[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6 伍雅清;语言实证的必要性,还是语言观念的必要性[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7 宋晖;;基于哲学理据的语言本位观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8 石毓智;;自然科学方法与语言学理论建设[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桂诗春;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10 顾钢;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可以对话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学文;;语言习得理论的认知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孙其标;;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的相关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刘海涛;;泰尼埃的结构句法理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魏忠伟;;语言哲学及乔姆斯基“天赋”假设的唯物论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1期
5 任晓彤;;论语言学理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6 杨松;;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两个阶段——兼评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7 胡亮才;;混沌理论的复杂性对二语教学研究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邓根芹;汉语语言信息的链状制约机制[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1期
9 吕传峰;经济性原则在语用中的体现形式及其成因[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5期
10 陆文君;;从儿童语言习得视角看语言共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定欧;;从“电子词典”谈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邹立志;白聪;;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郑定欧;;谈对外汉语学习型对比词库的构建[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忠;性质语意理论的提出与自然语言理解及其实现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韩玉国;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7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春林;艺术语言运思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郭小春;英语演讲辞中的礼貌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妍;语言测验的语言能力理论对认知因素的开掘过程[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刘妍;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原雪;语法翻译法对藏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治平;汉语会话结构及转换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樊小玲;基于“时间”、“频率”概念和“新词语发现软件”的报刊新词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泽民;近代新疆维汉语言接触及其双语发展状况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廖秋忠;;也谈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J];国外语言学;1991年02期
3 宁春岩;从不完美交际语到完美思维语的句法推导[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4 丁信善;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当代语言学;1998年01期
5 马秋武;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主义理论——从结构主义到生成语言学[J];福建外语;1999年04期
6 路易莎·马飞 ,黄觉;濒危语言 濒危知识[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3期
7 熊寅谷;;重读《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8 徐杰;;词组与小句之间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理论意义[J];汉语学报;2005年03期
9 袁毓林;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汉语学习;2001年03期
10 玉铭玉;二十一世纪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利,盖莲香;论语言教学师生间的“契约”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陈雪梅;语文教育关系纵横谈[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何玲梅;外语教学关系问题论争的反思[J];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4 孙维浠,欧阳霞;略论逻辑与修辞[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宗廷虎;内容决定形式是修辞研究的纲领──《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修辞学思考》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普正芳;汉语言词汇的变化刍议(英文)[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雨原;两市一省语言理论讨论会在京召开[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04期
8 郑远汉;试论修辞范畴[J];云梦学刊;1997年03期
9 文军;论翻译过程与翻译标准的关系[J];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04期
10 鲍贵;对索绪尔语言符号理论中关系和价值的阐释[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锦琴;;洪堡特—辩证的语言观及其翻译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雷斌;;王希杰先生的潜语言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孟华;;后结构主义:王希杰语言理论的倾向[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4 汪有序;;怎么教、学“不、没、了、过、着”[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5 孟建安;;语言理论的新贡献——王希杰“潜性”和“显性”语言理论评介[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牛俊丽;;沙粒中的宇宙——解读《灵活的语言》[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语言理论的新发展——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苗杰;;王希杰“潜”“显”理论再评——《修辞学通论》读后[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小燕;;论轻声词界定的基本原则——对《现汉》轻声词的计量分析[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英安;语言事实的搜集比什么都重要[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邢福义;说“广数”[N];光明日报;2009年
3 ;李葆嘉: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韩少功;现代汉语再认识[N];文汇报;2006年
5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李润新;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走自主创新之路[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7 伍铁平;坚持科学精神 维护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N];中华新闻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谢震霖;两岸语汇交融助推汉语发展[N];文汇报;2006年
9 沈锡伦;语言中的类推现象[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10 腾慧群;索绪尔学说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晓雪;汉语称呼中的“代位”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3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周频;再论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郑厚尧;汉语双音复合词的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美娟;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唐世民;结果/使役结构和双宾语结构的事体结构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芳;论语言和经济的关系[D];新疆大学;2005年
2 凌凤;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问题审视[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洁;广告语言的修辞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娥;关系:语义:规则[D];内蒙古大学;2006年
5 吴良平;语篇分析中基于关键词分析的数据驱动方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红燕;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丁小静;儒墨语言理论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齐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苏莉莉;汉语否定标记“不”的语义和句法[D];湖南大学;2005年
10 陈蕾;格理论及其教学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6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