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绝对暗喻——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庞德隐喻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0 19:31

  本文选题:绝对暗喻 + 概念隐喻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具有隐喻性,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或表达另一个概念。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著作颇丰的翻译家,庞德提出的绝对暗喻概念体现了隐喻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概念隐喻理论说明隐喻翻译的成功要取决于译文读者的思维能力,译文是译者与译文读者在思维能力上的融合。庞德的翻译以创造性翻译著称,却在多数译文中忠实地还原了原文隐喻的思维过程。本文从隐喻体现思维的角度分析庞德的绝对暗喻,展开隐喻翻译的新视角。
[Abstract]: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holds that the conceptual system on which human beings rely on thinking and action is metaphorical in nature, and the process of human thinking is to understand or express another concept with one concept. Pound is the founder of imagist poetry and the translator of many works. Pound's concept of absolute metaphor embodies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metaphor and thought.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shows that the success of metaphorical translation depends on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the target reader, and the translation is the fusion of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arget reader in the thinking ability. Pound's translation, known as creative translation, faithfully restores the metaphorical thinking process in most transl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pound's absolute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 develops a new perspective of metaphorical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炜;庞德与他的《少女琴》[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2 孙宏;庞德的史诗与儒家经典—— 一个现代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求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董广才,刘芳芳;精练准确,节奏对等与自主翻译——读庞德的"Guido's Relations"[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王文元;;武山四门:探秘庞德传奇[J];丝绸之路;2011年11期

5 张曙光;;埃兹拉·庞德的漂泊之路[J];北方文学;2006年07期

6 赵毅衡;为庞德/费诺罗萨一辩[J];诗探索;1994年03期

7 蒋洪新;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2001年01期

8 王贵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张进;;与狼共枕[J];晚报文萃;2011年08期

10 钟敏谊;;浅析诗人庞德的本土意识[J];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少华;;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邓经武;;20世纪初中西方诗歌的一次换位——论郭沫若与庞德[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3 张跃军;;从《比萨诗章》中汉字的使用看其对中国文化的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丹枫;;浅析庞译《论语》之特色——庞德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翻译取向的决定作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马菁菁;;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评鉴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6 杨洁敏;;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庞德诗作初探[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7 胡灵;;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实证与思辨——对一种法律价值冲突解决观点的思考[A];贵州省2004年宪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玉良;;《诗经》翻译的两大难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10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高其才 湖南行政学院副教授 吴传毅;庞德对美国当代司法制度的影响[N];人民法院报;2001年

2 韩松;庞德的‘诗歌经济学’[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张秀萍;罗格与庞德终于“分手”[N];中国体育报;2001年

4 ;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N];渭南日报;2009年

5 陈君;庞德提交奥运圣火传递新建议[N];中国体育报;2003年

6 李国威;庞德明转动GE中国魔方[N];市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佑;GE中国区换帅[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8 张秀萍;庞德递交辞呈 罗格极力挽留[N];中国体育报;2001年

9 柏栎;庞德的学术传记[N];文汇报;2007年

10 张建伟;庞德教授的忠告[N];检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2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许平;品境——细读《神州集》[D];复旦大学;2006年

5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洪雪花;意象主义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回返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毓瑾;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2 汤晓云;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寇丽莉;“心”隐喻的认知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小异;汉语中“学习”概念的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铨;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简·爱》[D];苏州大学;2009年

6 唐汉娟;陶渊明诗歌中的概念隐喻[D];湖南大学;2008年

7 曾晓燕;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习语教学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张二娟;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莎翁作品中的时间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刘丽丽;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通感[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凤平;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79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79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3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