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网络新词的认知阐释
本文选题:网络语言 + 隐喻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和各种社交软件平台(如微博、脸谱、腾讯即时聊天等)的流行,汉语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在整个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汉语网络新词不仅悄悄地影响着汉语的词汇结构,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于汉语网络新词的研究目前较为丰富,众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比如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等。而本文着力于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的框架内对这一特殊语言现象进行探讨。 从认知语言学来看,网络热词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缩写、首字母缩写、扩展、谐音、造词、谐形。本文通过大量实例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汉语网络新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且隐喻和转喻工作机制对汉语网络新词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本文着重于采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来分析大量网络新词实例,不仅深化了汉语网络新词的研究,,也将有助于对汉语网络新词的理解与应用。
[Abstract]: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the network and the popularity of various social software platforms (such as micro-blog, Facebook, Tencent instant chat, etc.), Chinese new words are emerging in an endless strea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is very rapid. As a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the new words of Chinese network not only quietly affect the vocabulary structure of Chinese, but also to people's daily life. It has a great impact.
The study of neologisms in Chinese network is very rich, and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from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socio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is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in the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network hot word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abbreviations, acronyms, expansion, homonym, word making, and harmonic.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eory have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Chinese network neologisms, and the mechanism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plays a heav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new words. It's going to work.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us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eory to analyze a large number of new examples of network neologisms, which not only deepens the study of Chinese new words, but also helps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 new words of Chinese network.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刘玉婷;;对惯用语的转喻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鞠红;;低调陈述:基于隐喻及转喻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朱炜,徐晓梅;通感现象的认知性透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朱婷婷;《虹》:转喻和隐喻[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6 杨海明;“中产阶级”隐喻和转喻的投射[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7 徐坤银;吴海平;;也谈颜色词的隐喻与转喻[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8 李慧锋;;“红”的认知阐释(英文)[J];海外英语;2010年11期
9 陈迪泳;隐喻与转喻——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艺术思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杜靖;;隐喻与转喻:文化交流的本质与途径——埃德蒙·利奇的交流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Keiji YANO;Masao KAWASHIMA;Kozaburo HACHIMURA;Ryo AKAMA;Mitsuyuki INABA;Yoshikazu NISHIKAWA;;数字化人文学科在日本美术与文化中的问题与展望(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Nikolas Rose;;个性化医疗:一种新医疗范式的承诺、问题及危害(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民健康:医学的良知与承诺”医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Damping Controllers of Power Systems Based on Multi-Layer Multi-Agent Systems[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Telecommunication Company in China[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An Objective Image Fusion Performance Index:Normalized Edge Mutual Information[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6 石勇;;用户分辨:消除计算机网络信息过载的基本方法(英文)[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Randolph Kluver;;新媒介的逻辑与信息社会:寻找理解新媒介对和谐社会和国际关系影响的理论基础(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The Influence of Reasoning Capacity and Time Pressure on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attern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A];Proceedings 2010 IEEE 2nd Symposium on Web Society[C];2010年
9 ;The Study of the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 by Institutions[A];Proceedings of 2011 National Teaching Seminar on Crypt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NTS-CIS 2011) Vol.1[C];2011年
10 ;Exploiting Mobility for Data Collec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ith Delay Reduction[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王东声;动荡的想象与浪漫的隐喻[N];美术报;2002年
3 采访者:杨心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受访者:邱志杰(长征计划策划人);走在长征的隐喻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田北(记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两个隐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6 赵毅衡;说“超隐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吴锦勋;挖掘品牌的DNA[N];民营经济报;2005年
8 李森;寻找失去的生活[N];黑龙江日报;2000年
9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葛红兵;2002年的文革叙事[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英语名化的语法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许焕荣;基于投射的隐喻篇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戴理敏;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组织功能[D];山东大学;2013年
5 杨彬;心智的门铃[D];苏州大学;2008年
6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毅;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10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建华;汉语网络新词的认知阐释[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刘建稳;转喻模型ACD在英语隐喻生成中的作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姜冬梅;汉英拟声词语义转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思芳;原型理论在英语多义词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7 吴佳娜;词类再范畴化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文辉;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上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芝芳;英语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晓慧;隐喻、转喻及其相互作用:从理论到实践[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9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79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