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组合格式在词类划分中的功用
本文选题:基本组合格式 + 语法功能 ; 参考:《语文建设》2012年18期
【摘要】:本文主要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为例,对实词的语法分类加以探讨。针对书中词类划分原则中还有待完善的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汉语词类划分原则主要考虑词的基本语法功能,辅助考虑词的主要语法格式。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grammatical classification of notional words is discussed with Huang Bolong and Liao Xuodong's Modern Chinese (fourth Edition)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parts of speech classification in the book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principle of Chinese speech classification mainly considers the basic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words and the auxiliary consideration of the main grammatical forms of words.
【作者单位】: 内蒙古赤峰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范晓;;关于汉语词类的研究——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50周年[J];汉语学习;2005年06期
2 尹戴忠;;汉语动词研究综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奇;;分布形态学[J];当代语言学;2008年01期
2 石定栩;;“的”和“的”字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3 徐晓霞;;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4 范晓;;我和汉语语法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石定栩;;区分名词与动词的标准、方法及后果[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6 吴晓芳;;张斌的功能观和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理论的研究进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李嵩;;试根据动相对动词进行分类[J];金田(励志);2012年10期
8 林巧莉;韩景泉;;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张建理;徐银;;构式语法对汉语“形容词+宾语”结构的研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黄阳;;汉语词类划分情况——浅谈名词的划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崔惠玲;韩国语词类学的历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肖珊;基于概念语义的言说动词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小烈;生成语法视角下的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游玉祥;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媛媛;《左传》位移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和婷;面向机械产品设计领域中自然语言理解的动词聚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宏磊;《淮南子》单音节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龚玉婷;复合名、动、形的功能转指及转喻的单向性优势[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玮;“固然”的语义分析及篇章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沈彩云;“爱V不V”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杜婷;现代汉语口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园园;以动词为逻辑驱动的中文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郭亚丽;《说苑》双音节动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汪锦绣;从两部词典看词类标注[D];安徽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孔令达;;动态助词“过”和动词的类[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2 王力;汉语实词的分类[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9年02期
3 范晓;三维语法阐释[J];汉语学习;2004年06期
4 孔令达,王葆华;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50周年专家座谈会纪要[J];汉语学习;2005年04期
5 范晓;词的功能分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保平;;都昌方言的几个特殊语法现象[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01期
2 刘红梅;;聚合词的语法功能及其名词性倾向[J];求索;2011年06期
3 乔全生;;洪洞话的“去”“来”[J];语文研究;1983年03期
4 田庆华;略论拟声词的修辞与语法功能[J];阅读与写作;1998年08期
5 杨翠兰;汉语成语的语法功能研究[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袁毓林;对词类功能观证伪测试论述的补正[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7 满芳;《论语》量词析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徐宇红;;“PK”的语义、语法功能及其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秦存钢;;关于“出品”的词性——兼谈汉语词性的辨析方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8期
10 孙庆波;;卫辉方言的人称代词[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翠兰;;基于语料统计的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莫彭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秀敏;;浅论现代汉语介词结构及其语法功能[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杨正超;;现代汉语时量词研究概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袁金亮;;说“掉了”[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孙玉文;;以“恶”为例看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8 李颖;;从典型范畴理论看模糊语言的两个维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0 郭文燕;;区别词新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胡宗哲;还“油藏”的“藏”正确读音[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邵敬敏;不喜欢戴校徽的调皮学生[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师 赵万勋;生词听写与课堂组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魏薇;文言实词[N];天津日报;2004年
5 于亭;现代语言学形态视野中的甲骨刻辞语法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7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8 陈丹丹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首部以语气成分用法作为编写对象的词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巧兰;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徐艳华;现代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史冠新;临淄方言语气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余东涛;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晋;人体词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贺燕;现代维吾尔语量词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3 王海霞;《祖堂集》语气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朱玉梅;《韩非子》形容词谓语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华;《左传》否定词“非”“未”“勿”“毋”“弗”“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曾雄伟;紧缩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季娜;未登录词的语法功能猜测[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蒋协众;邵阳马草话的状态形容词[D];延边大学;2005年
9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单宏伟;《楚辞》双音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85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85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