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研究
本文选题:语用顺应 + 概念隐喻 ; 参考:《外语教学》2014年02期
【摘要】: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起着描述场景、刻画人物、描写人物心理、突出语义、深化主题等重要作用。然而,隐喻翻译常常由于造成文化亏损而致交际受挫已成为翻译界的一大难点。本文作者根据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理论尝试性地设计出了隐喻翻译模式。该模式可以帮助译者从全局出发考虑隐喻的语境相关因素、认知过程和语用目的,动态化地顺应源语和译入语文本内外语境因素,通过顺应性选择译出能满足交际功能与目的的隐喻译文。
[Abstract]: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way of human being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scribing scenes, portraying characters, describing characters' psychology, highlighting semantics, deepening themes, and so on. However, metaphor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field.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esign a metaphorical translation model based on Visorun's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ory. The model can help the translator to consider the contextual factors, cognitive process and pragmatic purposes of metaphor, and dynamically adapt to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ex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 metaphorical translation that satisfies both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purpose is translated through adaptation selection.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西北工业大学2012年人文社科与管理振兴基金项目“汉英翻译中的概念隐喻表达法研究(项目编号:RW201209)” 教育部社科基金西部和边疆项目“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四套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软件综合评价(项目编号:13xja740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丽娜;从语用前提对称看等值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杨鹏飞;词汇的民族色彩与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5 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黄先进;深刻领会《基本要求》,扎实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陈书菁;浅析英汉否定结构的差异及其翻译[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8 孙净丽;;试论英语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赵娟;;广告翻译的接受美学[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10 张国申,李世勇;英语动词的理解与翻译对比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卜玉坤;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宋海云;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晓泳;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D];河北大学;2009年
3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沈纯洁;论文化的可译性《红楼梦》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多;英语新闻评论的特点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晓东;从以知语言学角度谈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尚蔚;最佳关联—李白诗歌中隐喻翻译的基本原则[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谷春娜;唐宋诗词颜色意象及其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2 杨成虎;语法化理论与语法隐喻的差异分析[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3 董宏乐;;概念语法隐喻与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J];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4 赵德全,宁志敏;解读报刊英语中的语法隐喻[J];国外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5 李文秀;;政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江淑娟;;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7 贾军;语法隐喻在科技语言中的语篇功能[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何伟;;语法隐喻:形式变体和意义变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陈夏南;;语法隐喻在商务英语合同中的应用和翻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静;;文化语言学关照下的诗歌隐喻翻译研究——兼评Stopping by the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余光中译本[J];科技信息;2009年30期
2 温玉斌;;从认知语言学视域审视诗歌概念隐喻的翻译——兼评《红楼梦·咏菊》两译本的得失[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赵淑芳;范祥涛;;隐喻翻译研究综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张娇娣;;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年01期
5 邢韧;;论隐喻翻译的文化视角[J];经济师;2007年11期
6 于莹;;认知理论关照下的隐喻翻译策略[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3期
7 安蔚蔚;;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翻译[J];美与时代;2007年01期
8 孟蓓;;《背影》英译文的语法隐喻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9 谭焕新;;从杀“鹅”取卵看英汉中的隐喻翻译[J];现代交际;2011年04期
10 高圣兵;;语篇隐喻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榕培;王晓娜;;“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2 孙宁宁;;翻译研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凤岐;;有效跨文化交际与动态对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从益;彭正银;;走向翻译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徐剑;;当代翻译研究的显性与隐性转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齐迪;;习语的认知解读与习语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映先;王平红;张小波;;优选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移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国文;;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功能对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希玲;对翻译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2 记者 张玉来;网络翻译研究获重大突破[N];人民日报;2001年
3 青岛海洋大学 杨自俭;借鉴和创造[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 谢天振;文化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新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贺爱军;翻译理论与实践[N];文艺报;2005年
6 傅小平;东欧文学翻译研究“断层”加剧[N];文学报;2007年
7 沪言;权力化的翻译,“解构时代”如何不想它?[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涂桂林;唐瑾:学有专攻谱华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9 郑庆珠 学者;当代翻译家的译事物语[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许钧;译可译 非常译[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基于危机传播语料的概念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晶芝;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历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沈炜艳;从衣饰到神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继辉;阐释学途径下的隐喻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2 王婷;基于概念隐喻视角的诗歌语篇连贯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3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沈姗姗;论概念隐喻与人的体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6 陈亮;概念隐喻在商务环境中的应用和含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7 温巧枝;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常姜;英汉词汇中时间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于恩婷;语言文化视阈下的俄汉爱情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雅;《哈姆雷特》概念隐喻翻译认知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5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8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