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研究
本文选题:菲律宾华教中心 + 第二语言教学 ; 参考:《暨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海外华文教育社团的成立,为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也使得华文教育发展到新的高度,实现了质的飞跃。基于华文教育社团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本文将菲律宾华教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机构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等层面的研究,不仅能深入分析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的推动力,而且也为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路径提供借鉴。华教中心作为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民间领导机构,全面领导菲律宾华教改革,在促进“第二语言教学”、重建师资队伍、编写教材等方面团结华社,共谋华文教育发展新局面。华教中心对内立足菲律宾,顺应本土化潮流,与商总、校联及宗联等建立密切联系;对外面向世界,积极与中国开展学术交流,与东盟诸国的华教机构轮流承办汉语教学研讨会,在相互学习中提升了菲律宾华文教学的水平,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并为菲律宾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海外资源。
[Abstract]:As we all know,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ssociation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of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has also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o a new height and a qualitative leap forward.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ommun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Philippine Chinese Education Cent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earch on its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 can not only deeply analyz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And also for Southeast Asia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As a non-governmental leading institution in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the Center for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has comprehensively led the reform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uniting the Chinese Society in promoting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rebuilding the teaching staff,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o on, in order to jointly seek a new situ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Chinese Education Center is based in the Philippines,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localization, establishes close ties with the Federation of Merchants, the Federation of Schools and the Association of students, and so on. It is open to the world and actively engaged in academic exchanges with China. In turn,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ASEAN countries held Chinese teaching seminars in the Philippines, which raised the level of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Philippines, expanded their own influence, and won more overseas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华东;走向21世纪的东南亚华文教育与教学[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 李荣华;泰国华文教育形势好[J];八桂侨刊;2001年03期
3 颜天惠;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发展[J];东南亚研究;2001年04期
4 温北炎;印尼华文教育的过去、现状和前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周聿峨;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机遇与困惑[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黄艳梅;;论泰国华文教育[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5期
7 王功平;试论华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学术研究;2002年09期
8 吴前进;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恢复的前提和前景[J];国际观察;2002年05期
9 张晓华 ,肖静芳;大马华文教育一瞥[J];国际人才交流;2002年11期
10 温北炎;试析印尼华文教育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耿虎;;五缘、谱牒文化视野下的两岸华文教育[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2 张灯;;大华文教育视阈下的境内外学生互动教育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10年
3 周聿峨;廖小健;杨松;;华文教育与海外统战工作[A];港澳海外统战工作新探索[C];2008年
4 袁振华;曾洁;;加强普粤拼音优化教学研究,促进华文教育现代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5 蓝小玲;;菲律宾华校华文教育的阶段与特点——兼谈华校闽南话与普通话教学的关系[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嘉郁;;华文教育研究现状简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耀东 黄兴忠;“永远支持华文教育”[N];广西日报;2005年
2 远猷;努力拓展华文教育新途径[N];人民日报;2007年
3 罗华荣;老挝华文教育别具一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华文教育是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N];人民政协报;2007年
5 郭万盛;海外华文教育:升温又升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杨子岩;发展华文教育正当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杜榕 寒牍 (本报记者 杜榕);华文教育 方兴未艾的“留根工程”[N];人民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路治华 临沧市侨联主席、侨办主任;创新华文教育凝聚侨“根”侨“魂”[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9 ;张伟超:华文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记者 秦小艳;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获捐900万[N];深圳特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YEAP CHUN KEAT(叶俊杰);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樊荣;语言推广与文化融合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之权;新加坡教育分流下华文课程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及改革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启华;教育菲化案及其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骆秀红;二战后新加坡华文教育兴衰及原因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3 张斌;战后泰国华文教育之演变[D];厦门大学;2009年
4 李进敏;菲律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刘许;菲律宾华文教育支持者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张树利;战后美国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孙易红;沈慕羽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袁源;冷战后加拿大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韩瑞凤;冷战后菲律宾与泰国华文教育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刘华斌;冷战后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88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8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