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解释主体:论反讽时代主体符号学的建构
本文选题:解释主体 + 反讽时代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建立主体符号学是符号学学科奠基的重要环节。主体符号学的建构有两个维度:符号的主体学和主体的符号学。进入反讽时代,意义在文本中发生位移越出边界,发送主体和文本主体均不可靠,建立解释主体不仅成为符号学的内在要求,且引导着符号学研究范式从单纯的方法论,转向可使用的意识形态。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subject semiotics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foundation of semiotics. There are two dimens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e semiotics: the subject of symbol and the semiotics of subject. In the era of irony, meaning shifts across the boundary in the text, and both the sender and the text subject are unreliabl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planatory subject not only become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semiotics, but also guides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semiotics from simple methodology. Shift to usable ideolog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一般叙述的符号学研究”(11XWW001)
【分类号】:H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其勇;;现代刑法的生存空间——从刑法的二次规范属性谈起[J];刑法论丛;2012年01期
2 丁信善;;关于语符学及其研究[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3 郗艳萍;关于司法公正的理论思考[J];攀登;2001年04期
4 谭楚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判定准则及其内在价值依据——人类“内在理想尺度”超越时空面向未来的诗性建构[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马建峰;;个人怀旧视野中的台北想象——论朱天心的《古都》[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李晋;;伊迪丝·华顿作品中的多重语境——女性主义及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夏天》[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1期
7 陈靓;;性别权力机制中的身体表征——《大地》的身体政治研究[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02期
8 郭玉琼;论“罪”意识在悲剧中的演变[J];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林素容;;中国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从电影《刮痧》谈起[J];莆田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肖松涛,高跃辉;康德启蒙思想漫谈[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许文骏;;略论明代后期的造物艺术思想[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夏莹;;生产的镜像逻辑与西方形而上学批判——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观念批判辩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然;分析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理论问题[J];外语学刊;2005年03期
2 侯国云,关仕平;也论刑法解释的基本思想及主体——与吴丙新同志商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马松建;刑法司法解释主体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刘森林;;“实践”解释的方法论思考:从一种主体性到另一种主体性[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赖相桓;主客体关系问题不能视为哲学基本问题[J];现代哲学;1991年03期
6 孙洁;导演对文学作品的解释[J];中国戏剧;2001年01期
7 雷军;毕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向[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5期
8 闫坤如;;论范·弗拉森的语境相关解释模型[J];哲学研究;2009年09期
9 李金辉;;生物学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03期
10 刘卫东;;交互主体性视域下翻译主体的探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周旺生;改善中国法律解释制度诸境况[N];法制日报;2007年
2 吴云贵;当代伊斯兰文明的趋势与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沈海平;规范刑法解释乃刑法正确适用首要问题[N];检察日报;2003年
4 刘宏明;浅谈我国法律解释[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5 崔 巍;对一起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政诉讼案件的分析[N];人民法院报;2002年
6 陈卫平;浅议法律解释之客观性[N];江苏法制报;2006年
7 时延安;开拓刑法解释理论研究的新境域[N];法制日报;2003年
8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庆祥;司法解释权点滴谈[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凯石;刑法适用解释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唐青阳;规则的解释与解释的规则[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3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D];山东大学;2005年
4 夏婷婷;唐代拟制判决中的法律发现[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洪阳;法律解释的本体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尹传波;论文义解释[D];山东大学;2006年
3 孟宪艮;法官在宪法解释中的能动性[D];山东大学;2006年
4 郑瑜;论法律解释[D];郑州大学;2007年
5 李国振;军地法治相统一原则视角下的军事刑事法不足及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崔秀平;刑法司法解释原则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杨波;刑法解释主体刍议[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孙少萍;让美术鉴赏教育散发人文气息[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蔡涛;我国刑法司法解释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孔蓉;论我国法律解释体系的重构[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1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9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