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范畴化动因研究——基于词类多功能性的视角
本文选题:梯度范畴化 + 词类多功能性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对词类多功能性的分析表明,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词类多功能现象,构成了梯度范畴化的动因。词类多功能性是"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这一事实的必然结果,因为语言运用是创造性的运用,而这种创造性的运用既有合乎规律的创造,又有不合乎规律的创造。在语言研究中必须高度重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中合乎规律的创造和不合乎规律的创造。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multifunctional parts of speech shows that the multifunctional phenomenon of part of speech with cross-linguistic universality forms the motive of gradient categorization. Part of speech multifunc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fact that "language is the abstraction of speech, and speech i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because the use of language is a creative application, and this kind of creative use has a regular creation. Another irregular creation. In language research,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regular creation and irregular creation in the use of languag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基金】:大连大学青年博士专项基金项目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薇;孙毅;;现代英汉名词动用对比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刘江;;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刘江;;范畴化理论研究转变的动因分析——基于语言学史两线之争实质的视角[J];大连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李宇明;;所谓的“名物化”现象新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5 周领顺;名转动词再研究[J];外语学刊;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李晓红;;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陈献;;互知假设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6 蒋美丰;;充分把握原文 有效落实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7 严芳;;浅谈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李锦;;《三国志平话》的程度副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刘旭;;浅论“X门”的结构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娟;;“语言形式”内涵辨析——附论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形式思想[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杜衡;李林霞;;技术特征团和外延比较法——对修改超范围的判断方法小议[A];专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5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严春美;郭熙铜;陈晓东;;基于电子病历的智能诊断系统研究[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陆丙甫;;全球化和汉语的优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余礼凤;雅俗之间:徐,
本文编号:1797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9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