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转向与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
本文选题:语言论转向 + 方法论 ; 参考:《学术论坛》2012年12期
【摘要】:20世纪思想文化领域的语言论转向不仅形成了继本体论、认识论之后人类思想的语言论阶段,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有关方法论问题的理论反思。在语言论转向的学术语境中,出现了逻辑经验主义的语言逻辑分析、分析哲学的语言用法分析、现象学的意义经验描述、阐释学的对话理论、结构主义的句法分析、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等各种新方法的实践,人文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哲学的引导下基本上摆脱了实证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以语言本体论为基础的多种学理路径和阐释技术。
[Abstract]:The linguistic turn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and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not only formed the linguistic stage of human thought after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but also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cademic context of linguistic theory turn, there are logical empiricism language logic analysis, analytic philosophy language usage analysis, phenomenological meaning experience description, hermeneutics dialogue theory, structuralism syntactic analysis. With the practice of various new methods such as post-structuralist discourse theory, the methodology of human science basically gets rid of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forms a variety of theoretical paths and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linguistic ontolog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0-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К.-О.阿佩尔;王龙;;解释-理解争论的历史回顾[J];哲学译丛;198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进;;反本质主义与叙事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李志岭;;汉字的宗教、美学、符号属性与天人合一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张舒;;从加缪的《局外人》看理性对人的禁锢与异化作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健;;“左翼”话语构建原则与策略的确立——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话语分析[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10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邓岚;《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路;;《读书杂志》方法论浅述[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陈俊森;;网络时代与外语研究[J];外语教育;2002年00期
3 王元鹿;汉字发生研究方法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李青;建模方法论与外语教学建模[J];外语电化教学;2005年03期
5 杨自俭;;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6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三个充分”——翻译研究方法论思考[J];外语研究;2006年05期
7 胡牧;;翻译研究:一个社会学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9期
8 张春泉;马芝兰;;模糊语义学研究方法的新探索——评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9 杨军;;二语朗读研究的方法论[J];外语教学;2006年06期
10 黄珊;;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的解读[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梅;;《语言观与方法论》课程笔记摘要[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秀珍;;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李晗蕾;;修辞学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李晗蕾;;修辞学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5 郑定欧;;方法论的呼唤[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昕竹;陈志俊;;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乔俊杰;;科学的修辞观和方法论[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普;;关于网络时代语言规划的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刘锋;;试论汉译苗的直译与意译问题[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清衣;“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构建”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N];文艺报;2006年
2 尚新;汉语研究应以“字”为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季海宏;交流中的理解与误解[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钱定平;“创新链”中的“冷角落”[N];文汇报;2009年
5 王彬;“超隐喻”的透明度[N];文艺报;2010年
6 冯志伟;数学是语言学现代化的重要工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易经;试论翻译学体系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4 刘泽民;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浪;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献;汉语恭维语的实现:跨文化视角语言结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2 冯文贺;基于语病评判的语言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范海祥;实践阐释学视域下文本阐释的客观性对翻译的指导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杭杭;英国华裔学生双语双文化性身份认同形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董珍珍;同声传译中的准备活动和工作记忆[D];厦门大学;2008年
6 王娜;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朱康;翻译研究的历史视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世文;黄侃手批《尔雅义疏》“音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二占;[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张向芳;互文性与广告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98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9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