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汾尧都区方言中的“得”字式
本文选题:尧都区 + “得”字式 ; 参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临汾尧都区方言中的"得"表义非常丰富,有获得、致使、处置、被动、对待和需要等义,但致使、处置和被动很难区分,可通过句法因素把致使和处置、被动区分开来,再通过语义因素和语用因素区分处置和被动。由于动词"得"的作用力的方向性,它可兼表处置和被动,但致使义是"得"产生处置义和被动义的必由之路。
[Abstract]:In the dialect of Linfen Yaodu District, the meaning of "get" is very rich, with the meanings of obtaining, causing, disposing, passive, treating and needing, bu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cause, disposition and passivity, which can be divided passively by syntactic factors. Secondly, it distinguishes between disposal and passivity by semantic factors and pragmatic factors. Because of the directivity of the action force of the verb "get", it can express both disposition and passivity, but the causative meaning is the only way to produce the disposal meaning and passive meaning of "get".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建震;;周代社祀与西周社会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荣光启;;句法转换:从古典诗到白话诗[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王海波;刘颖;;凤凰的动物学原形探寻[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7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4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5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6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杨永华;汉语思维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调查[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5 刘东;英汉否定结构的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6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8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9 赵淑贤;俄汉语数量意义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德曼;;四川省渡口市方言的现状和未来[J];方言;1985年04期
2 周磊;乌鲁木齐话“给”字句研究[J];方言;2002年01期
3 张小克;长沙方言的介词[J];方言;2002年04期
4 朱冠明;湖北公安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J];方言;2005年03期
5 左福光;;四川宜宾方言的被动句和处置句[J];方言;2005年04期
6 张雪平;;河南叶县话的“叫”字句[J];方言;2005年04期
7 夏俐萍;益阳方言的处置式[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8 黄磊;邵东方言的“把”字句[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吴宝安;邓葵;;涟源方言的“拿”字及其相关句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左林霞;孝感话的“把”字句[J];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建红;;晋南方言开口三等的“药”韵字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乔昕昱;超越自我[J];希望月报;2005年1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红云;SC理论和汉语动补结构的句法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10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1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