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7 16:28

  本文选题:趋向动词 + 复合形式 ; 参考:《北京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趋向动词是表示位移主体与位移目标之间动态位置关系的动词,复合趋向动词是由客观趋向动词和主观趋向动词复合而成的,是汉语趋向动词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汉语史上经历过一系列复杂的句法、语义变化。第一章“引论”认为:趋向动词在语义上是一类及物性不高、但又表示动态情状、动作性间于动作动词和性状动词之间的特殊动词,这一特点决定了趋向动词既可以单独做谓语核心又可以在主要动词后作趋向补语的共同句法表现。主观趋向动词“来、去”正是在后接于位移动词作趋向补语的环境中发生语义的虚化,从而失去位移的特征[M]而成为只表示主观位移方向[z]的成分,并在此基础上与客观趋向动词构成复合趋向动词,表示位移动作同时具有主观、客观[k,z]两方面的位移参照,这进一步丰富了汉语位移义的表达。由于复合趋向动词的“来、去”已经虚化,因此在句法上决定了它们不能后接处所宾语;同时,复合趋向动词从本质上讲即是一个动趋式,其“复合”的特性使客观趋向动词和主观趋向动词之间存在着句法的空位,从而形成显性式和隐性式两种类型的复合趋向动词。第二章“中古的复合趋向动词”从历时的维度说明了汉语趋向动词在中古时代汉语类型发生变革的大背景下,具备了共同的句法一语义特征而从位移动词中独立出来的历史过程;但此期的复合趋向动词使用并不多,只有零星的几例,可以说是复合趋向动词的萌芽期。第三章“晚唐之前的复合趋向动词”介绍了复合趋向动词发展初期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复合趋向动词系统还未完备,“起d、上d”等词项还未出现;虽出现个别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但用例甚少,形式和语义都还很单纯。第四章“晚唐五代的复合趋向动词”讨论了主观趋向动词“去”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复合趋向补语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根据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把动趋式分为“致移式”和“趋移式”两大类;但该期的复合趋向补语用例仍未达到丰富的程度,复合趋向动词系统也仍未全然完备,所以是复合趋向动词的进一步发展期。第五章“宋元的复合趋向动词”介绍了复合趋向动词在成熟阶段的各种复杂用法和句式,特别是复合致移式中,在动补结构发生“VOC”向“VCO”归并的语序调整大背景下,复合致移式"VODd"的D开始前移,并产生"VDOd"以及过渡形式"VDODd";该期的复合趋向动词系统格局完备,用例甚夥,结构复杂,是复合趋向动词的成熟期。第六章“明清的复合趋向动词”描写了明代极为纷繁多样的复合趋向动词用法,并从比较的角度重点探讨了"DdL"、"VDODd"、"VDdO"等结构;特别是本期新产生的"VDdO",标志着自宋代以来趋向补语前移的最终完成,同时也奠定了汉语趋向动词的最终格局;所以,该期是复合趋向动词的完全成熟期。最后是结语,认为趋向动词在语义上表示非动作的动态情状,以及复合趋向动词在形式上的“复合”特点,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和现代汉语中丰富多样的句法、语义表现。
[Abstract]:The tendency verb is a verb which represents the dynamic pos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placement subject and the displacement target , which is composed of an objective tendency verb and a subjective tendency verb . It i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Chinese tendency verb system .
At the same time , the complex tendency verbs are in essence a moving direction . The characteristic of " compound " makes the objective tendency verbs and the subjective tendency verbs have the syntactic vacancy , thus forming the dominant and implicit two types of complex tendency verbs . The second chapter " The Chinese ancient composite tendency verbs " from the diachronic dimension illustrates the Chinese tendency verbs in the middle and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type has changed the large background , has the common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 and from the displacement verb the history process of independence ;
In chapter 3 , the complex tendency verb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describ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lex tendency verbs , especially the complex tendency verbs system , but the use cases are very few , the form and the semantics are simple .
In chapter 5 , the complex tendency verbs in the Song Dynasty describe the complex usage and the sentence patterns of the complex tendency verbs . In the fifth chapter , the complex tendency verbs of the Song Dynasty introduced the complex tendency verbs in the mature period .
In particular , the newly generated " VDdO " in the current period marks the final completion of the forward movement of the Chinese trend since the Song Dynasty , and the final pattern of Chinese tendency verbs is also laid .
Therefore , this period is the complete maturity of the complex tendency verbs . Finally ,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tendency verbs represent the dynamic state of the non - action in semantics , and the " composite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lex tendency verbs in the form , which determines its rich and diverse syntax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in history and modern Chinese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趋向动词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6年09期

2 姜南秀;;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温敏;;汉族整体性思维特点和汉语的趋向动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4 罗颖;;几个典型趋向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结构关系分析[J];语文知识;2010年02期

5 闫丽霞;;“带”及所在句结构分析[J];飞天;2010年24期

6 邹立志;周琳;程莉维;;普通话早期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以“上、下”两组趋向动词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3期

7 买买提江·塔西土米尔;“起来”一词的译文商榷[J];语言与翻译;1993年02期

8 李敏;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刘培玉;刘俊超;;“向+NP+VP”和“VP+向+NP”[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胡秋军;;“V+出+O”结构中“出”的隐现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刘小川;;动趋结构对现代汉语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约[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高松;赵怿怡;刘海涛;;汉语特殊结构的句法标注策略[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8 李品素;;《歧路灯》中的“讫”[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吴启禄;;布依语部分常用动词的虚化用法[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10 吕晓玲;;南安话的“遘”字补语[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枫;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2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6 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刘甜;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童小娥;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明辉;鸠摩罗什译经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梁琳琳;复合趋向动词中反向词的不对称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陈明明;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动词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鑫平;《金瓶梅》趋向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樊苏乐;壮泰趋向动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7 张贺;关于趋向动词“来/去”的立足点问题[D];吉林大学;2012年

8 刘璐;留学生学习汉语趋向动词的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喻志钦;《儿女英雄传》趋向动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琦;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D];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11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11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