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读者为中心的认知和谐原则
本文选题:等效理论 + 认知和谐 ; 参考:《外语教学》2012年01期
【摘要】:通过对"等效"翻译理论的回顾,我们认为:该理论是由翻译理论家从译者的立场出发,来阐述译者如何预测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文本时产生的反应,但他们似乎没有对译者做出这种预测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了揭示这个问题,笔者借鉴语用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尝试性地提出"译文读者为中心的认知和谐原则",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如何运作;并指出该原则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Abstract]:Through a review of the "equivalent" translation theory, we believe that the theory is based on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to explain how the translator predicts the response of the target reader when reading the target text. However, they do not seem to delv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motives behind the translator's predic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is problem, th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Reader centered Cognitive Harmony principle" for reference to pragmatic theory and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he translator's thinking work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t also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inciple.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翻译课堂教学的语用学研究”[08BYY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语用翻译学原理”[07JC740004] 国家公派留学访问学者项目“语用翻译研究”[2010844236]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占喜;;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管窥翻译过程的特点[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云;;论《红楼梦》中的“海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江君;;古代文学中女子远嫁悲剧成因浅探[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常智勇;;《红楼梦》对话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的语境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伏涛;;从《赵翼诗编年全集》看乾嘉士风与诗风[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冯瑞贞;任晓霏;;从读者反应论看跨文化翻译中委婉意义流失的补偿[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伏涛;;从赵翼的场屋经历管窥清代科举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邱峰;;《红楼梦》词语拾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崔有为;康光明;;话中自有千层味——试用会话原则分析《红楼梦》中的宝黛初次会话[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朱亚辉;;《红楼梦》中“死”义的委婉表达及英译[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邓根芹,卢霞;汉语拷贝型副词"又"的语义研究——从脑白金广告说起[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秀英;;从《红楼梦》的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和补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前;中古医书语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利波;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价值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永铮;梦境的审美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亓恒娜;《现代汉语词典》佛源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沈雳;论交叉文化视野中的镜子意象[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悦;林云铭及《楚辞灯》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楠;微表情与字幕翻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7 赵璐珊;论明清小说谶应叙事的文学特征及其文化内涵[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永超;古代汉语“快速”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仝一菲;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显身[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米建霞;近代汉语通用个体量词“个”的历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2 李占喜;“关联域”视角中的互文性翻译[J];语言与翻译;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光准;言语交际的交际意图和紧缩现象[J];外语学刊;1989年03期
2 方直;交际意图与话语之间的关联性[J];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03期
3 毛哲诗;;相声语言里的关联性体现[J];修辞学习;2005年06期
4 徐勇前;;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对翻译行为的诠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郑书云;交际意图的语用分析[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林波;交际意图的语用认知新探[J];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7 阎玉涛;语用翻译策略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林波;源认知域中的意图传递及其关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8期
9 孙晓曦;王同顺;;论从交际行为角度看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钟达祥;;试论翻译策略的使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占喜;;译文读者为中心的认知和谐原则的语用学视角(英文)[A];Proceedings of FIT Fourth Asian Translators' Forum[C];2005年
2 陆刚;;等效理论张力下的翻译认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李占喜;;文化意象翻译中缺损现象补偿的关联论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马刚;;网络上的新闻翻译初探[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杨若东;李莉;;语言意义、交际意义与翻译基本问题研究——兼论直译与意译之争[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陈梦晴;;也谈“言外之意”[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李琪;;关联理论:阐释幽默的新视角[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2 张颖;回应交际的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4 张峰辉;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勇前;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对翻译行为的诠释[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可;[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3 向小明;交际意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D];湘潭大学;2006年
4 李健宜;等效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肖超;从等效理论看《威尼斯商人》中的典故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赵洁;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模糊语言现象[D];河北大学;2005年
7 聂泳华;从交际学角度看同声传译的质量评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刘婷婷;广告语篇互文性的关联理论解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蒋婷婷;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口译的听力理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爱玲;从关联理论看《水浒传》称谓语的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3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1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