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语句逻辑语义内涵凸显的元语言变异
本文选题:语义内涵 + 凸显 ; 参考:《外语学刊》2012年03期
【摘要】:语句逻辑语义内涵凸显形式在语言间转换过程中发生改变(元语言变异)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主要取决于译者对源语语句本意如何把握,但是也不能排除由于译语(元语言)本身的语言结构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这便属于有意误译的范畴。俄汉语语句逻辑语义内涵凸显形式不统一的情况主要有:主动-被动、肯定-否定、句法逻辑分析与交际功能解读出现变异的情形、语词在概念内涵上的差异、语句焦点位置的不对应和语句中的语义隐含现象。不同语言语句的语义内涵凸显形式在逻辑上是否相合,语义成素是否同一,应该是衡量翻译质量的一个深层次的潜在标准。
[Abstract]:The semantic connotation of sentence logic highlights the change (meta-language variation) of the form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nversion. This mainly depends on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ource sentence, but it cannot be ruled out because of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meta-language), which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intentional misinterpretation.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s of sentence logic in Russian and Chinese a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inconsistency of form: active-passive, positive-negation, variation in syntactic logic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ual connotations of words. The incorrespondence of the focus position and the semantic implication in the statement. Whether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sentences is logically consistent or not and whether the semantic elements are the same should be a deep and potential criterion to measur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作者单位】: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基础体裁对比修辞研究”(10YJA740112) 黑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促动性体裁对比修辞研究”(1251227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5;H146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罗选民;解构“信、达、雅”:翻译理论后起的生命——评叶维廉《破〈信、达、雅〉:翻译后起的生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 白立平;文化误读与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01期
3 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4 张筝;习语中文化意象的翻译[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年01期
6 刘四龙;重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对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反思[J];中国翻译;2001年02期
7 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2001年03期
8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9 陈淑萍;语用等效与归化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慧心;;“X帝”族新词探微[J];学语文;2011年03期
2 何林英;何林娜;;浅谈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3 陈青松;;“前”和“原”与指人名词组配的选择倾向[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周美玲;;可换位的描摹性定语句和状语句的比较[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汤晓林;;语气副词“一旦”及其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乃文;;谈《大英俄汉词典》及其语义等值[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邓红风;;论汉语中的空动词be[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燕玲;;很”与“太”连带结构的比较与分析[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6 郑敏惠;;古代书论审美语词“气”之语义分析与溯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彭振川;现代汉语假设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玲;“没A没B”格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徐华;词语搭配变异:一个关联理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晓欣;从认知角度看转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凯利曼·木沙尤甫;维吾尔谚语语义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学辉;广告语言变异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戴玮;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叶川;现代汉语“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俊霞;现代汉语方式宾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周;反问句的三个平面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邱贤;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28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28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