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条件句的会话功能
本文选题:条件句 + 立场表达 ; 参考:《汉语学习》2012年03期
【摘要】:本文从话语分析和言语互动的角度讨论条件句的会话功能,揭示这类句式在日常会话中的交际功用。条件句在自然口语中的核心功能是表达话语立场,说话人通常选择条件句来表达个人观点和组织话语结构。在表达立场的基础上,条件句又衍生出评价功能、劝进功能和话轮终结功能。结论句的主观化和主语的概指化是条件句实现其话语立场的两个主要语法手段。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verbal intera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versational functions of conditional sentences and reveals their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in daily conversation. The core function of conditional sentences in natural spoken English is to express discourse position, and speakers usually choose conditional sentences to express their personal views and organizational discourse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expressing position, conditional sentences derive evaluation function, persuasion function and turn end function. The subjectivization of the concluding sentence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subject are the two main grammatical means for the conditional sentence to realize its discourse posi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关联标记语体差异性研究”(项目编号:09CYY035)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交谈语体中关联词的衔接方式及篇章功能研究”(项目编号:07JC740018)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2 李发根;;评价的识别、功能和参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1期
3 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王立;汉语方位词身份的确认与N+L结构的收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7 张颖;对复谓结构中“引陪式”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8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9 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赵玉闪,谢婧;英汉语音系统的差异辨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肖霞;;对连续话语中一些结构轻音音节的声学特性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2 陶炼;;“因为”分句与“如果”分句比勘——因果类复句与条件类复句差异初探[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柯彼德;;以话题为纲——提高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新尝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戴晓雪;;超音段成分的表意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许国萍;;差比句中的情态动词意义分布考察[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朴正九;;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语法条件及其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朱其智;;留学生生造词语的偏误类型及偏误成因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陈烁;《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研究——从《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比较看《儿女英雄传》中状态词的若干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雪莲;《水浒全传》的数量表达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剑锋;汉语表述过程中的添加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幸江涛;留学生使用汉语复句的偏误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梁茜;中国学生英语俄文中的文化迁移及其教学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洪岩;英汉情态助动词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8 曹依民;主述位切分与翻译[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朝富;论庾信诗文的修辞艺术[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楚群;形容词的动态性及其语法形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真;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斐;张虹倩;;语体学视野下的“除非”句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沈敏;范开泰;;基于语料库的“赶紧、赶快、赶忙、连忙”的多角度辨析[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艳鸽;;数理逻辑对句子隐含语义的展示和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晓英;现代汉语假设性虚拟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刘强;先设消解机制的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吴庄;汉语基数词语义和语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黎洪;汉语偏正复句句序变异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源;属性归类与条件句倾向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曹砚辉;现代汉语条件句的逻辑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静;俄汉语条件复句及相关句式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爱军;汉语驴句的篇章表述理论解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小波;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违实条件句的认知解读[D];重庆大学;2007年
6 邵彤彤;无条件条件句中的“管”字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曹其升;现代汉语中的反叙实范畴[D];河南大学;2008年
8 汪秀军;汉语无条件类条件句的模式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黎氏秋Y,
本文编号:1865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6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