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静态介词的位移表达功能
本文选题:“在”字句 + 位移 ; 参考:《兰州学刊》2012年10期
【摘要】:汉语"在+NP"可以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两种语序都能表达位移。"在"字句典型地表达静态空间关系,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表达位移,内在机制在于静态和动态情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的本义为"存在","在"字句表达位移时的倾向性特征以及着眼点问题与"存在"义密切相关。
[Abstract]:The Chinese word "NP" can be loca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verb, and both word orders can express displacement. " In "the sentence typically expresses the static spatial relationship, but can also express the displacement in a certain context, the internal mechanism lies in the organic relation between the static and the dynamic situati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being" is "being", and the tendency and focus of "bei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aning of "being".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黄育红;“V进/到、在NP里”格式的比较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3 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J];中国语文;1999年01期
4 张峧;;现代汉语介词词组“在 L”与动词宾语的词序规律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1年02期
5 王还;再说说“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3期
6 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十处所”[J];语言研究;198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泰;现代汉语移动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洁;;合肥话派生式“子”缀词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黄建清;;时间定位形式在汉英语篇中的组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姜海艳;;事物,行为,性质三大词类范畴的同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江景涛;;自然语言理解的体验性及其数据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蔡情情;;《青花》的修辞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雍茜;;构式“VP+在+L”与动词的语义整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唐依力;齐沪扬;;多项式NP的语义指向及其做状语的认知理解[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9 吕长凤;陈一;;汉语专名词语层级性体系的构建[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10 冯奇;冯军;;翻译中的语义筛选机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姜苹;;“从+NL”与“在+NL”的分工与交叉[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泓;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推理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邹建湘;基于离散性的英语歧义句认知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志伟;;特思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J];国外语言学;1983年01期
2 李英哲;陆俭明;;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次序[J];国外语言学;1983年03期
3 张烈材;;特斯尼埃的《结构句法基础》简介[J];国外语言学;1985年02期
4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年01期
5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年02期
6 李洁;;Kalevi Tarvainen的《从属关系语法导论》[J];国外语言学;1986年03期
7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年03期
8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9 朱小雪;;Gerhard Helbig的价语法理论及其实用语法模式[J];国外语言学;1989年01期
10 谢信一;叶蜚声;;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中)[J];国外语言学;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平;英汉语中T范畴的特征差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刘丽华;;把字句中的向字短语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3 周有斌;浅谈形补谓语句[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谢文芳;;“在+NP+V+N”句式诸构成因素相互关系的考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解正明;;提取和位移与约束论[J];辞书研究;2006年04期
6 梁泳致;“动+出”句的谓语动词及其语义特征[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孙绪武;趋向动词的范围及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龙景科;;侗语“形名”组合的主项位移功能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9 陈初生;;古文字形体的动态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10 叶经韬;;“掉”字释义管见[J];辞书研究;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玉珊;;《生}摗肥植繍KR諍^_Y系}q研究[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甜;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琳;趋向词“起来”的相关格式及其语法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郭珊珊;“V出”及其相关问题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全静;汉语介词框架“PP上”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河斗振;汉韩运动动词事件框架表达的对比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7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6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