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
本文选题:英汉对比 + 内部证据 ; 参考:《现代外语》2012年01期
【摘要】:有些英汉对比得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不重视语言内部的证据,二是不重视证据的系统性。此外,还缺少语言类型学的视野。本文以英汉名词和动词的对比为例,说明如何克服以上缺陷,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作者论证的观点是,跟印欧语"名动分立"不同,汉语的动词是包含在名词里的一个次类,叫"动态名词"。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语是一种重视名词的语言。汉语"名动包含"的模式为人类语言词类系统的循环演变提供不可或缺的一个支点。
[Abstract]: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persuasiveness in some Chinese and English contrasts: one is that we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vidence inside language, and the other is that we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ystematization of evidence. In addition, there is a lack of vision of typology. This paper tak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nouns and verbs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how to overcome the above defects and enhance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argumentati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unlike Indo-European "noun separation", Chinese verbs are a subclass of nouns, called "dynamic nouns". In this sense, Chinese is a language tha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nouns. The pattern of "Noun-verb inclusion" in Chinese provides an indispensable fulcrum for the cyclic evolution of human language parts of speech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H314;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詹人凤;试说隐性语法关系[J];北方论丛;1994年05期
8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9 陈一,赵惜微;谓词性成分作主语的体词谓语句[J];北方论丛;1998年01期
10 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绂;;浅析日本学生学习助动词的难点与误区[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陶炼;;“因为”分句与“如果”分句比勘——因果类复句与条件类复句差异初探[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SL)语法教学的“语法词汇化”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柯彼德;;以话题为纲——提高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新尝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彭利贞;;论“应该”的情态与体的互动关系[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柴秀敏;;《诗经》语言特殊语序的考察[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10 曾立英;;三字词中类词缀知识库的构建[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7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实及其造词法与构词法[D];延边大学;2000年
4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5 刘东;英汉否定结构的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6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罗茵;“X的VP”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和相关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9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10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2 朴重奎;单个动词作主语的语义语法考察[J];汉语学习;2003年06期
3 吴春仙;“一·V”构成的不完全句[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4 徐枢;谭景春;;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的说明[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5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6 卢建;可换位摹物状语的句位实现及功能分析[J];语言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慧;;英汉语中“火”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金凤;;论概念隐喻在英汉广告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3 王鹏熹;;英汉对比中的汉语基元研究综述[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4 王欣;;对比语言学视域下的区域性语言变体研究——以青海方言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贾晶;;英语国家留学生离合词习得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6 王银平;王丹丹;;英汉空间维度词“高”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祖林;朱蕾;;“白色”在英汉语中的内涵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陆俭明;;语言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英汉对比三例谈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肖洋;;英汉对比、汉语危机和语言理论话语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8期
10 王晶;;从体验论看英汉语中“吞”的概念隐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朱晓军;;量词分类小议----兼谈“量词”英译问题及英汉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红风;;论汉语中的空动词be[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冯智强;;道德之光燃起的智慧之火——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杨自俭教授英汉对比思想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文旭;;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曾文雄;;对比语用学研究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吴姗姗;;《福州方言拼音字典》音系研究[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林颂育;;释“丽”[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邢富坤;宋柔;;自动词性标注中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对英汉语的不同影响[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白丽芳;英汉元语言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2 林长真;双关语英汉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崔英杰;从语用角度研究英汉主题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倪雅菁;反语的英汉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5 贺宁;英汉网络语言中隐喻的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建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包芳;英汉语预设的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杨进;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空间词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9 张春燕;《红楼梦》把字句及其英译对比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蒋意;英汉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69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69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