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之哲学背景通考
本文选题:语文 + 语用学 ; 参考:《语文建设》2012年02期
【摘要】:语用学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用学现今已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可分为宏观语用学和微观语用学。本文以语用学的哲学背景为主线,旨在理清语用学的哲学脉络,加深对语用学的认识理解。文章概述了宏观语用学的哲学背景,认为它是欧陆哲学的本体论传统和认识论传统;同时,重点分析了微观语用学的哲学背景,认为它主要由英美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构成。
[Abstract]:Pragma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ese. Pragmatics has developed into a prominent subject,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macro pragmatics and micro pragmatics.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philosophical context of pragmatics and deepen its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of macropragmatics, considers it to be the ontological tradition and epistemological tradition of European philosophy, and focuses on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of micropragmatics. It mainly consists of everyday linguistic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analytical philosophy and American pragmatism.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索绪尔与皮尔斯语言符号系统思想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2—QN-202)
【分类号】:H030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敏;顺应论视角下政治外交辞令的语用策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姬;合作原则研究在中国:成就、问题及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习青侠;从语用学视角看翻译中的对等[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姚斌;试从社会文化与认知语用学角度看言语交际合成模式[D];东华大学;2006年
5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冰研;言后行为探析:语词与世界的界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於晓丹;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及其对交际教学法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7年
8 韩晓英;基于语言顺应理论的娱乐新闻语用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榕;延边朝鲜族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10 武庆荣;索引词研究述评[D];西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惠华;;《左传》外交辞令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2 王望妮;;维特根斯坦的“意义使用观”发展述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孙秋秋;;语用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04期
4 适存;国际语用学学会会议发言(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5 适存;国际语用学学会会议发言(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6 宋海燕;浅谈语用学中的语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高志怀;高德;;语用学和翻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8 马崴;语义学及语用学中“预设”问题的若干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梁正宇;文化预设与语用失误研究-以称呼语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5年05期
10 张建军;袁秀丽;;合作原则的违反与幽默[J];科技信息;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王铁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意义与特色[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廖世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A];贵州重庆河北海南四省市写作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瞿麦生;;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王大新;;语文札记[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8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敏;;认知语言心理学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许长安;;台湾“语文台独”述评[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晓霞;“中华语文万里行”活动在山西太原启动[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记者 傅翔龙 实习生 贾梦莹;国家语言资源中心哈柯语文基地在疆挂牌[N];新疆日报(汉);2010年
3 记者 公磊;“中华语文万里行”落幕,素质教育成共识[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记者 孙丽萍;《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十大常犯语文差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军;开创朝鲜语文工作新局面[N];延边日报;2009年
6 王宁;中国新语文的奠基人[N];人民日报;2010年
7 黄集伟;感谢“酱紫”的“口音”[N];南方周末;2004年
8 记者 刘铁军 通讯员 刘晋;甘肃举办全省少数民族语文工作者培训班[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石天强;让“猪跑学”遍地开花[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刘晋(作者单位: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语文信息技术的作用[N];中国民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8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宁辉;试论语文灵性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许嘉;语文自主学习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干静枫;[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曾玉洁;价格标示与价格词语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王怡;“说谎”的语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冯芸;话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策略[D];重庆大学;2007年
8 潘爱华;语用学与现代戏剧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9 李欣;英汉言语幽默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10 邓晓明;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74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7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