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
本文选题:句子表达式雏形 + 原初意识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是指意识所涌现出来的句子表达式的基本框架。为了说明这个过程的意识涌现,需要提到四对相关的概念:感知-感受;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原初意识-反思意识;事件-用例事件。从意识视角来审视,语言表达式雏形的形成来自原初意识涌现为反思意识,即将感知事件的原初意识在个人记忆和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和想象,对原初意识实施格式塔转换,扩展为反思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要用上什么原初意识的材料、如何通过格式塔效应实施联想和想象,都是在环境和意向性的统制下进行的;这个反思过程,就是要把原初意识所映现的事件"裁剪"为用例事件,使这用例事件能在该特定情景下恰当地对该事件作出切合语境的表征。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the embryonic form of sentence expression refers to the basic frame of sentence expression that emerges from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emergence of consciousness in this process, four pairs of related concepts should be mentioned: perception-feeling; physical attributes-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primordial consciousness-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event-use-case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ciousness, the formation of the embryonic form of language expression comes from the emergence of the original consciousness into the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that is, the primordial consciousness of perceiving events passes through association and imagination on the basis of personal memory and past experience. The Gestalt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consciousness is extended to the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In this process, the materials of original consciousness and how to implement association and imagination through the Gestalt effect are all carried out under the control of environment and intention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tailor" the event reflected by the original consciousness into a use-case event, so that the use case event can be appropriately contextually represented in the particular situ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廷恩;汉语完句成分说略[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2 胡建华;石定栩;;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J];语言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金钟太;朝汉语码转换句的成句条件限制[J];汉语学习;2000年05期
2 郭艳成;现代汉语完句的语用解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胡建华;石定栩;;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J];语言科学;2005年05期
4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华;现代汉语小句宾语句整合特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健军;现代汉语完句问题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任艳丽;“把”字句中的补语、时态助词及其完句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阮永欣;汉语动词小句完句机制中的时间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伶俐;现代汉语“少+VP”结构的成句能力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利新;越南学生汉语完句成分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6 郭灿;论新闻标题中的语法省略[D];湘潭大学;2007年
7 崔正青;动词性短语的“自由”和“粘着”[D];山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金廷恩;汉语完句成分说略[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2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竟成;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J];语文研究;1996年01期
4 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J];中国语文;1994年06期
,本文编号:1874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7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