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
本文选题:运动事件 + 词化类型 ; 参考:《当代语言学》2012年01期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动词构架型、附加语构架型还是对等构架型)及其类型学演变的研究做了回顾和评介。分析了几种代表性观点的证据和不足,同时提出了几点思考:(1)类型的鉴别要区分句法核心和语义核心;(2)语言是不断演变的,应结合共时和历时来进行考察;(3)词化类型既表现在句法结构属性上,又表现在语言使用倾向上,应结合两者综合考量;(4)充分认识不同语言的特性,同一词化类型的语言在结构上也有差异。文末指出,对运动事件编码类型的考察,为探索概念结构、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接口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视角,值得深入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and reviews the recent studies on the lexicalization of Chinese sports events (verb frame, adjunctive frame or equivalent frame) and the evolution of typ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idences and shortcoming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viewpoin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how to distinguish the syntactic core from the semantic core and the semantic core. We should combin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types of lexicalization, which are not only in syntactic structure attributes, but also in language usage tendencies,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combination with both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pproache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structure between languages of the same lexical type.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ypes of motion event coding provides a feasible angle of view for exploring conceptual structur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he interface of language use,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基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1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03101)”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亚非;;从并列结构的句法条件看边缘语料的理论意义[J];当代语言学;2009年04期
2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3 黄锦章;;移动动词与上古汉语的类型学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史文磊;;国外学界对词化类型学的讨论述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6 宋文辉;再论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核心[J];现代外语;2004年02期
7 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J];中国语文;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刘小川;;浅析汉语趋向范畴语义演变的共性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秦洪武;崔蓉;;事件共指与话语连贯[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4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5 徐丹;沈家煊;完权;;《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述评[J];当代语言学;2010年03期
6 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J];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
7 汪立荣;;情感述语结构的英汉对比[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黄锦章;;移动动词与上古汉语的类型学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张豫峰;郑薇;;现代汉语表致使态的使成句分析[J];汉语学习;2008年04期
10 宗守云;;补语“透”语义的泛化和虚化[J];汉语学习;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5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王蕾;“把”字句及其英语表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君;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对比分析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韩卓异;现代汉语补语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玉生;英语运动事件路径窗的WPM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4 彭苗苗;“VR”与“V得/不R”结构比较[D];苏州大学;2010年
5 谢雅丽;汉语“V成”的句法语义研究及语法化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英爱;现代汉语致使句与韩语相关句式比较[D];复旦大学;2009年
7 邓素兰;基于概念事件结构的英语动结构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脉;英汉心理动词的语义句法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9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刘贯鹏;使字句致使强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3 何乐士;;从《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J];东岳论丛;1984年04期
4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5 黄锦章;;移动动词与上古汉语的类型学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7 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8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9 刘华文;李海清;;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10 严辰松;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希杰;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什么?[J];汉语学习;1988年02期
2 周有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设想[J];宿州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赵陆平;曲永恒;;现代汉语易混词举隅[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4期
4 张泽峰;汉语还是“汗”语[J];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18期
5 卫志强;男女语言使用上的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03期
6 ;《现代汉语》介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7 刁晏斌;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刍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8 任明;论语言结构的意义功能[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9 刘金荣;浅析现代汉语发展与规范的几个深层矛盾[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吴为章;小议“现代汉语”课[J];语文建设;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德津;;《现代汉语教程》中语言结构与交际功能的关系[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2 屈承熹;;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定义及其地位[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3 马庆株;;“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4 胡明扬;;现代汉语的词类问题[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5 陈一;;关于现代汉语“广狭同词”现象的若干考察[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6 柯航;;现代汉语“被”字句的HNC分析[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8 梅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动词结构连用的格式[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9 徐富美;;从"语篇"看古代汉语的介宾省略[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10 亢世勇;许小星;刘金凤;孙茂松;;现代汉语句子语义成分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耕耘 见习记者 韩晓玲;现代汉语发展的第二次高峰[N];湖北日报;2000年
2 彭泽润;装腔作势的畸形(gobbledigook)语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记者 刘向;“世界语言结构图集”问世[N];人民日报;2005年
4 章红雨;《现代汉语小语典》配多媒体光盘扩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5 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刁晏斌;引入现代汉语史的观念[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李国华;也说“楼××”类ABB式新词[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7 著名作家 王蒙邋崔丹丹 陈晓春 整理;语言的功能和陷阱[N];新华日报;2008年
8 许嘉璐;为什么要把二十四史译成现代汉语[N];光明日报;2004年
9 张稷;瘦身版“现汉”新装上阵[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记者 廖翊;李锐:“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安美娜;现代汉语高频语素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谭春;概念结构与概念石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9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阿依克孜·卡德尔;现代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名词对比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德腾;现代汉语NP的VP的演变[D];山西大学;2003年
2 程葆贞;现代汉语强调范畴[D];河南大学;2010年
3 梁政;现代汉语示证范畴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王乔;现代汉语“X点”族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苏燕;现代汉语标题结构类型的计算机自动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志超;现代汉语极限义表达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静峰;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义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8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晏静;现代汉语强调的表现[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莹;说“同样”及现代汉语的类同表达[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76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7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