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研究:价值、缺失和学术转向
本文选题:夸张研究 + 辞格研究 ; 参考:《学术界》2012年02期
【摘要】:基于夸张研究价值、缺失的梳理,探索兼容广义修辞学——认知构式语法理论资源的夸张研究模式,推动夸张研究转向。后者发生于修辞学研究转向——辞格研究转向的学术背景,同时作为上述背景下的一道风景,丰富着修辞学研究的学术资源。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value of hyperbole research and the lack of combing, this paper explores a model of hyperbole research 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generalized rhetoric-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promotes the study of hyperbole. The latter takes place in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the turn of rhetorical research-the turn of rhetorical research, and as a landscape under the above background, it enriches the academic resources of rhetoric research. This is a causal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09-2010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核心修辞学研究”(AHSKF09—10D8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谭学纯;修辞学研究突围:从倾斜的学科平台到共享学术空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张望发;“还A就B”超前夸张句式浅析[J];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3 顾曰国;西方古典修辞学和西方新修辞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02期
4 宗廷虎;汉语修辞学21世纪应成“显学”——读伍铁平《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札记[J];修辞学习;1995年03期
5 宗廷虎;再论汉语修辞学21世纪应成“显学”——谈国内出现的良好的学术机遇[J];修辞学习;1995年05期
6 李杰;“X比Y还W”格式的夸张功能[J];修辞学习;2001年04期
7 宋长来;;论夸张的关联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8 宗廷虎;21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向何处发展?──关于现状与前景的思考[J];云梦学刊;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子荣;比喻构词的语言学理据[J];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曹德和;修辞学是否属于边缘学科讨论述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宗守云;;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修辞学偏离理论[J];毕节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宋玉霞;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冯寿忠;新世纪修辞学的发展之路──从西方修辞观的演变谈起[J];昌潍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7 吴金花;移就新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吴景红;英汉委婉语刍议[J];常州工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9 韩虎林;美学视野中的英语修辞[J];池州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10 李翔;《红楼梦》中双关语两种英译的比较[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牛静;;雄辩建构事实?——从修辞学视角分析西方新闻报道的传播技巧[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李丽霞;;来自远古的朝圣——崇“九”的溯源和“九”的象征与潜比[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谢春荣;;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四种修辞手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5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鞠玉梅;英语语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辞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莲;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魏海燕;试论英语辞格系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游舒;“比”字句结论项的结构及度量级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剑锋;汉语表述过程中的添加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罗怿;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谈隐喻翻译[D];四川大学;2002年
6 唐小春;中英文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7 王纪红;论《诗经》中叠字的英译[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马磊;广告语篇中人际意义在情态系统的表达[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鲁志荣;征婚启事语言特色、价值取向及社会心理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静;论尤多拉·韦尔蒂《失败的战争》的诗学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谭学纯;文革文学修辞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李胜梅;;修辞现象的结构分析方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06期
4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5 陆俭明;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6 张燕春;易位与倒装和追补[J];汉语学习;2004年06期
7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从莱庭;μ学派的“一般”辞格理论[J];外语学刊;1999年04期
9 孟建安;论病句修辞学的四个研究平面[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10 周延云;汉语辞格研究综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霞;心理动词“死”字句中的主宾互易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会森;国外辞格研究评介[J];修辞学习;1996年01期
2 宗廷虎;重视理论探索的辞格研究新作——徐国珍《仿拟研究》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钟志平;辩证思维 多元交叉——简论王希杰的辞格研究方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谭学纯;林大津;;本期话题:修辞学:辞格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郑荣馨;论辞格研究的两大分野[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6 赵红梅 ,程志兵;“回归”辞格的提出引发的思考[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7 李熙宗;辞格研究上的重大创获——读谭永祥《修辞新格(增订本)》[J];修辞学习;1997年05期
8 谢英;;辞格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再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徐默凡;;《专题研究:辞格新探》主持人语[J];当代修辞学;2011年01期
10 谢英;;现代汉语辞格研究中的用例问题[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慧;;王希杰辞格研究一瞥[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谢英;;现代汉语辞格研究中的用例问题[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谭琳;;“三一”理论和修辞格研究——从“三一”理论看王希杰先生的修辞格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钟志平;;辩证思维 多元交叉——简论王希杰的辞格研究方法[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钟志平;;简论王希杰的辞格理论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希杰;;二十世纪汉语辞格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齐爱霞;;崭新的辞格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希杰;李晗蕾;;修辞学对话[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子荣;;作为修辞学理论基石的“四个世界”[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云;作为解构策略的修辞[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清园;比拟辞格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秦洁;“新”《萌芽》作品辞格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3 高国卿;汉语拈连辞格的认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晓露;俄汉隐喻辞格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治坤;形式化辞格的语用认知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金玲;俄汉常用辞格成语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刚;借代辞格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李霞;今文《尚书》修辞格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9 刘旭琴;古代文字狱之修辞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雷芳;汉语移就辞格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2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9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