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离合字谜的元语言和语言学多维分析
本文选题:字谜 + 元语言 ; 参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摘要】:汉语与英语中都有离合字谜,二者虽略有差异,其构成机制大致上相互对应。对汉英离合字谜的理解有时不一定使用自然语言语境,而应当进行元语言分析。这符合Verschueren的适应论,可以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中得到解释:出谜人是关联理论中的"说话人",谜语是一个"明示过程",猜谜者在面临谜语的特殊"变异性"情况下,在心里进行"协商",以适应猜谜的交际目的和语境,即从自然语言的语境切换到元语言层面进行分析,最终推理得出谜底。文章以几类最有代表性的汉英离合字谜为例加以分析,对这一特殊而有趣的语言现象进行了阐释。
[Abstract]:There are clutch puzzle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English clutch puzzles sometimes does not necessarily use natural language context, but should be meta-lingual analysis.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Sperber and Wilson's relevance theory: the riddle person is the "speaker" in the relevance theory, the riddle is an "explicit process", and the riddle person is faced with the special "variability" of the riddl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and context of guessing, it is to analyze from the context of natural language to the level of meta-language, and finally to infer the answer to the riddle. This paper takes some typical Chinese-English clutch puzzles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is special and interesting linguistic phenomenon.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书静;;上古汉语同义词判定与使用的基本特征探究——段注“浑言”、“析言”术语所系名词同义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2 王领;;殷商到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对基本词汇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何茂活;;从《广韵》看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谢永玲;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马连湘;王玉晶;;“量贩”之来源、含义及结构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周玉琨,曲娟;试谈同义词的系统性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孙姗姗;;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引申假借”[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8 吕胜男;;“老公”语源考[J];沧桑;2006年03期
9 张俊宾;;浅析《诗经》重言词在汉语发展中的弱化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王华权;;从“安”的双音化论口语对双音化进程的延缓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传启;敦煌歌辞语言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诂》词_Y训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6 许浩;《名公书判清明集》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杨霞;初期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窦连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音字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邢国飞;《文选》诗歌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楼浙琼;《新编五代史平话》程度副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张守艳;朱熹《诗集传》训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常荣;汉语“建筑”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王付君;《韩非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田文国;文化学视野下《西京杂记》名物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谭晓花;《拾遗记》名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象丽;;字谜中的汉字修辞[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曾文雄;;元语用学:语用学理论反思与发展的动力[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3 杨洪清,朱新兰;识字教育的新途径——《常用字字谜小字典》编后[J];辞书研究;2004年04期
4 封宗信;语言学的元语言及其研究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6期
5 王明利;;论元语言与外语教师的话语行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6 李亚伟;;从字谜看汉字的修辞[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7 汪淑娟;谈汉字教学的趣味性[J];云南电大学报;2002年04期
8 左玉tb;;从字谜看汉字的魅力[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9 解正明;词典元语言的三个层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姜永琢;;论命名的语言学机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苏新春;;元语言研究的三种理解及释义型元语言研究评述[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凤玲;;论修辞语用中的适应原则[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刘邦凡;;论金岳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哲学思想[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宇明;;关于辞书现代化的思考[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胡瑞娜;;当代反实在论的语义分析走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夏年喜;;试析塔尔斯基真值条件语义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陆嘉琦;;新词词典比较分析:单语词典与双语词典的异同[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易绵竹;;构筑通用语义码模式的符号学基础[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赵重情;;浅谈翻译选择适应论与口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葆嘉: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戴铮 宗和 江村;美丽优雅的汉字 危机中的摇钱树[N];东方早报;2009年
3 刘华杰;关于“科学元勘”之“元”字[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鲜于钲;日本掀起汉字热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5 记者 张新国 通讯员 唐晓君;女书源于道教符文[N];湖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洪明;俄汉阐释动词词义的元语言释义对比[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蒋本蓉;“意思—文本”模式的词库理论与词库建设[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吴先文;东汉单字为训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4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燕;关联—适应框架下的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陈志国;同义词中核心词的提取[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利莹;字谜中的汉字修辞[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洒;关于中国相声中的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翁晓玲;《现代汉语词典》形容词释义模式的元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狄淑霞;言语中刻意曲解的语用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付萍;言语交际中的刻意曲解[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张少英;动词释义元语言研究初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诸小霞;论翻译中的语境适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94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9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