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
本文选题:非现实 + 情态范畴 ; 参考:《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4期
【摘要】:"非现实"是和"现实"相对的一种情态范畴。现代汉语表达非现实情态意义的句子有十多种,这些句子虽然语义复杂,但因其共有的非现实性特征而聚合为一类。本文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和原型理论,根据各种非现实句所属认知域及其非现实性特征的异同,构建了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从而初步建立了汉语非现实范畴的语义系统:这是一个从认识域(包括推断和推测两类)到时间域(包括限时和泛时两类)的连续统。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非现实句(包括分句)因非现实性强弱的不同而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别,汉语非现实情态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文中还从否定句的双重语义性质角度解释了其在现实/非现实系统中的归属分歧。
[Abstract]:Non-reality is a kind of modality category opposite to reality. There are more than ten kinds of sentences which express non-realistic modal meanings in modern Chinese. Although the semantics of these sentences are complicated, they are grouped into one class because of their common features of non-reality. In this paper, 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and prototype theory a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semantic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nonrealistic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gnitive domains and their non-realistic features of various kinds of nonrealistic sentences. Thus the semantic system of Chinese non-realistic category is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it is a continuum from cognitive domain (including inference and speculation) to time domain (including time-limited and pan-tempor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kinds of nonrealistic sentences (including clauses) are typical and atypical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non-reality, and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non-realistic modality is a prototype categ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ual semantic nature of the negative sentence, the paper also explains its attribution differences in the real / non-realistic system.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文学院/语言科学与语言规划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研究”(12YJA740108) 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ZDI125-12) 河南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项目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霁;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时制系统及其表达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3期
2 竟成;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J];语文研究;1996年01期
3 戴耀晶;汉语否定句的语义确定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海清;频率副词“时时”与“不时”的语义区别[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年04期
2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勤学;《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6年01期
4 卢英顺;认知图景与句法、语义成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曾传禄;“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韩蕾;现代汉语事件名词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郑庆君;汉语话语中的时间表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9 金廷恩;汉语完句成分说略[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10 金钟太;朝汉语码转换句的成句条件限制[J];汉语学习;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晶凝;;“在verb着”构式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许国萍;;差比句中的情态动词意义分布考察[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刘淑艳;;英语not和汉语“不”的句法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尹世超;;“一……就……”格式的意义[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5 金立鑫;;“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翁玉莲;报刊新闻评论话语的功能语法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陈瑶;官话方言方位词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7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8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鹃;现代汉语“不X不Y”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卓;情态动词“要”的个案研究补论[D];延边大学;2006年
3 王沛;国家行政公文言语行为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4 袁莹;军事用语中的区别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5 刘雍;“过程”和“非过程”与越南学生的“不”和“没(有)”偏误[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6 邓扬;现代汉语宾语从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孙宝民;“大+VP”及其相关结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明慧;动词后时量成分与名词宾语的顺序及其演变考察[D];南昌大学;2007年
9 赵福龙;能性述补结构“V不了”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10 塔娜;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与动词配价组合理论的发现及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陈保亚;语言哲学的文本解释与结构解释——从虚拟语态看中西方哲学思维取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彭利贞;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4 刘利;先秦单音节助动词考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李小川;情态动词否定之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7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8 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9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10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J];方言;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廖新玲;闽南话否定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夏赛辉;汉语或然性认识情态动词语法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平;;非现实句和现实句的句法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6期
2 延俊荣;NP_3对“NP_1+给+NP_2+NP_3”合格度的制约[J];语文研究;2004年02期
3 江荻;藏语拉萨话现在时的标记及功能[J];民族语文;1999年05期
4 李斌玉;“VA了”述补结构再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高增霞;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01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喜洪;现代汉语情态范畴初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19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1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