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训诂学
本文选题:分析哲学 + 训诂学 ; 参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摘要】:从分析哲学入手研究训诂学,其理论和方法的支点是分析哲学的外延义、内涵义以及传统训诂学的类义、核义;语义是西方分析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交汇点。分层集合论可以用来解释弗雷格的"同一"悖论。"事物"、"属性"和外延、内涵是元语言,古代汉语书面语所承载的内容,各类语言单位所表征的概念、命题等的意义属于对象语言;外延、内涵分别来自"事物"、"属性",从外延、内涵回溯可求得"事物"、"属性"。二维训诂模型由外延训诂和内涵训诂所组成,是传统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的延续和拓展。外延词训诂和内涵词训诂等七种方法构成外延训诂和内涵训诂的操作体系。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tic philosophy,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xegetics are studied. The fulcrum of its theory and method is the extension, inner meaning and the category and core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al exegetics, and the semantic is the intersection point of the western analy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traditional exegetics of our country. Stratified set theory can be used to explain Frege's "same" paradox. The meaning of "thing", "attribute" and extension is meta language, the content carried by ancient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the 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 represented by various language units belong to the object language, the extension, the connotation comes from "thing", "attribute", respectively, from the extension, In retrospect, "things" and "attributes" can be obtained. The two-dimensional exegetical model, which consists of exegesis and exegetics, is a continuation and extension of traditional exegetical methods such as "form training", "sound training" and "righteousness training". The operation system of extension exegetics and connotative exegetics is composed of seven methods: exegesis of extension words and exegesis of connotative word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研究”(SKX201024)
【分类号】:H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张柏青;“二十四韵”语境别义──《二十四诗品》作者补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张力锋;关于戴维森纲领的思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邓声国;关于“中国训诂学”学科名称定义界说之我见——兼与白兆麟先生商榷[J];东方论坛;2003年01期
5 黄正华;波普尔的实在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刘叶涛;关于可能世界视域中的名称与本质问题——兼评中西学者在相关领域中的学术论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周静;试论人权的法制度—学说史意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征放;“为之N”与双宾语[J];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段绮丽;机器翻译中词义的常识排歧[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刘永耕;《马氏文通》对实词虚化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范泊静;;训诂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2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冯靓芸;《汉书》通假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7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8 鲁六;《荀子》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刘高岑;语言、心智与世界[D];山西大学;2004年
10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启武;中古方书整理中误校误注之语文学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2 刘新民;清代“说文学”专著之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
3 杨丽;从《论语》、《孙膑兵法》看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彬;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D];新疆大学;2004年
5 卞仁海;《文选》李善注训诂初探[D];暨南大学;2004年
6 解植岗;《三国志》及裴注被动句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肖小平;越南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罗剑波;《文心雕龙》“折衷”四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焱;什么是命题——从两种命题处理方案来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冬鸽;《庄子》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骅;;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2 辛宇杰;;浅评胡塞尔的语言现象学[J];才智;2011年18期
3 张杰;;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哲学意义[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关兴丽;;试论金岳霖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思想[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邦凡;;论金岳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哲学思想[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焱;“有话好好说”与“读书先须识字”[N];南方周末;2007年
2 吴冠军;学术语言需要重返日常生活么?[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2 柳海涛;社会的语言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洪儒;语句中的说话人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当代西方文化相关流派对刘宓庆翻译理论形成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杨;对休谟因果关系非必然性论证的语言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娜;从意向性看语言的意义问题[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李章吕;普特南新语义学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高小丽;摹状语研究的语境维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张静;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7 范为;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及其理论困境[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周玲;翻译不确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邵明菲;意义理论研究:戴维森纲领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张广兰;论伽达默尔主体间性语言观[D];华侨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3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2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