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早期儿童“给”字句习得个案研究
本文选题:儿童语言 + “给”字句 ; 参考:《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4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名1-4岁普通话儿童纵向语料的追踪,考察"给"字句的习得情况并探索其习得机制。文章考察了儿童原型双宾句"N1给N2N3"语序的建立、其相关句式的习得时序,还考察了汉语儿童四种"给"字句的习得时序(S3S4S2S1)、四种复杂"给"字句的习得时间,成人语言输入与儿童语言产出频率的高度相关性等,认为儿童句式的习得是儿童在交际意图作用下,从"事件结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层层促动的结果。句法习得是语用驱动的、基于范例的规则抽象。语言输入频率在习得中起重要作用,儿童从具体动词上升到抽象的题元结构,从一开始依动词为主过渡到以构式为主,逐步完成句法习得。
[Abstract]:By tracing the longitudinal corpus of a 1-4 year-old Putonghua chil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cquisition of "give" sentences and explores its acquisi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ord order of "N1 to N2N3" in children's prototype double-object sentence, the acquisition timing of its related sentence patterns, and the acquisition time of four complex "given" sentences in Chinese children, including the acquisition time of S3S4S2S1 and the acquisition time of four complicated "given" sentences. The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adult language input and the frequency of children's language output suggests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children's sentence patterns is the result of children's promotion from "event structure and semantic structure to syntactic struc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Syntactic acquisition is pragmatic driven and case-based rule abstraction. The frequency of language inpu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cquisition. The children move from the concrete verbs to the abstract structure, a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verb to the construction, they gradually complete the syntactic acquisition.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PHR201008053)资助
【分类号】:H19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凌云;儿童语言中的量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李向农;周国光;孔令达;;2—5岁儿童运用“把”字句情况的初步考察[J];语文研究;1990年04期
3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不”字否定句的语用考察[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周国光 ,孔令达 ,李向农;1-5岁儿童使用介词“给”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5 刘洁;吴长亮;;从儿童对“不”、“没有”否定词的运用管窥两岁儿童语言的特点[J];语文知识;2007年03期
6 白雪敏;;从儿童母语习得规律看对外汉字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7 陈敏;;语言输入频率与儿童人称代词习得顺序[J];科技促进发展;2010年04期
8 孔令达;王祥荣;;儿童语言中方位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2年02期
9 黄巾格;;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因素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6期
10 莫海文;儿童母语习得及其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学亮;;构式的辐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季恒铨;;对一个6岁儿童语词的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刘正光;;指称与句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6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徐艳华;李斌;;信息处理用名词细分类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俏丽;蔡东风;张桂平;季铎;林晓庆;;基于最大熵的“vp np的np”句法结构排歧[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傅爱平;;广义依存关系和汉语自动分析[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刘禀诚;;主谓式标题的语法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文全;善取善弃 和而不同[N];贵州日报;2009年
2 周诺;让语言学“热”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邵敬敏;“进口汽车”的歧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胜寒;从“斑鸠的故事”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8 邵敬敏;“比去年少了三倍”对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9 朱俊玄 商务印书馆;《语法分析讲稿》:方法与问题并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邵敬敏;乔太守乱点鸳鸯谱[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湛朝虎;英汉双宾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韩丹;认知视角下的双宾句式生成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刘颖;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张建;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小东;句法规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益军;儿童语言中的语气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2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3 胡承佼;儿童语言中的复句[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殷润林;自贡方言语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君源;从文化内涵、民族色彩和句法结构的角度谈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常娜;换言连接成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洪邦林;现代汉语感叹句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金镇美;韩汉身体部位惯用语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马志红;龙口方言的疑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温志国;《儿女英雄传》中的把字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4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2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