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机制与动因

发布时间:2018-05-25 08:21

  本文选题:“被NP_施VPNP_受” + 句式糅合 ; 参考:《中国语文》2014年03期


【摘要】:近代汉语中具有被动意义的所谓零被句"被NP_施VPNP_受"往往表示消极义。从句式糅合的基本原则、同义句式的比较、主语羡余句式"NP_受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三个视角可以看出,"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机制是糅合,即由被动句式"(NP_受)被NP_施VP"与主动句式"NP_施VPNP_受"糅合而成。如果言者大脑中先浮现"(NP_受)被NP_施VP",后叠加"NP_施VPNP_受",那么"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动因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反之,其生成动因是凸显言者的主观性,同时还有可能是保持话题的同一性。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the so-called zero-quilt sentence with passive meaning often means negative meaning.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yntactic blending and the comparison of synonymous sentence pattern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three angles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subject-envious sentence pattern "NP_ received by NP_ applied VPNP_ received" that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subjected _ applied VPPNP_ receiving" is a mixture. That is to say, the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 of "NPP _ receiving) is combined with the active sentence pattern of" NPP "and" NPS VPNPN _ receive ". If "NPP _ received" appears first in the speaker's brain and then "NP-applied VPNP-receiving" is superimposed, then the generating motivation of "given VPNP-receiving" is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information; conversely, the generating motivation is to highligh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peaker. It is also possible to maintain the identity of the topic.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批准号:12BYY086)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张梅岗;张艳秋;;论英语基本连接图式结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应学凤;;国内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中;易美珍;;篇章语序的认知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来;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构成特点及其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0年02期

2 刘志生;论近代汉语词缀“生”的用法及来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李之亮;近代汉语语词考释[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04期

4 田有成,曾鹿平;近代汉语数词表示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朱城;近代汉语语法问题探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马兴芳;近代汉语被动义“吃”字结构格式、意义考察[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林波;;第九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J];中国语文;2001年01期

8 宋开玉;近代汉语语词举正[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9 刘瑞明;近代汉语及方言趣难词“兔子”辨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崔山佳;近代汉语中几种“连”字格式的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郎晶晶;;评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以释义为例[A];辞书论集(二)[C];2012年

2 陈玲;;“生”缀考[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林波;第九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程慧;我省2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N];山西日报;2011年

3 朱文献;莫把“×道”中的“道”误作“到”[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4 路方鸽 孙尊章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贯通中古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总结性力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莹;近代汉语并列关系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庆庆;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滢;近代汉语词缀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卢志宁;近代汉语中的“早晚”与“多咱”[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繁荣;近代汉语“煞”字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迪;近代汉语“V了个X”构式的探讨[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5 贾盈荣;近代汉语所见洪洞方言词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张强;彰武方言中的古语词及近代汉语词释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静;近代汉语韵尾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建萍;近代汉语“尤最”副词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8年

9 于丽媛;《儿女英雄传》中产生于近代汉语的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尚虹;《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2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32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f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