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类型学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

发布时间:2018-05-28 00:47

  本文选题:功能性言语标记语 + 语言类型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以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关系为起点,探讨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所具有的认知上的普遍性和形式差异。从认知角度看,功能性言语的人际功能是人脑认知加工的产物,在认知机制上具有普遍性。人脑在加工功能性言语时,产生一个具有临时性、创造性的语义空间。在这个语义空间中,说话人同时具有两个角色:传递客观内容和主观视角;同时,人脑在生成功能性言语人际意义时存在语义凸显,表现为言语形式上的区别。各种语言中都有实现表征诠释行为的功能性言语,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功能性言语类型学意义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知上的普遍性,二是言语形式上的差异。
[Abstract]:The typological study of functional speech start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 and form and explores the cognitive universality and formal difference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functional speech. From the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functional speech is the product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human brain, and it is universal in cognitive mechanism. When the human brain processes functional speech, it produces a temporary and creative semantic space. In this semantic space, the speaker has two roles: to transfer objective content and subjective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the human brain in the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speech interpersonal meaning, there are semantic prominent, manifested in the form of speech. All kinds of languages have functional speech which can repres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behavior, and their forms of expression are different. The meaning of functional speech typology is embodi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the universality of cognition, the other is the difference of speech form.
【作者单位】: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09BYY003)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08D024) 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11542247)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姜晖;成晓光;;功能性言语研究阐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娄琦;张威;;语言行为“说”与语言层次观[J];外语学刊;2009年02期

3 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3期

4 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淑华;;论辩论中的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与作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陈琳;;《红楼梦》叙事元话语及其模式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申丽霞;;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功能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王英;;话语标记语的语篇功能与翻译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5 肖建安;论语言的变化与变异规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毛浩然;吉灵娟;;well、now、then的话语标记功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蓓;;话语否定标记“X不X”的语用功能浅析[J];才智;2011年26期

8 金辰;;英语话语标记语的主要特征及其语用功能[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郭艳涛;;英语元语篇手段应用的实证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角色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君均;;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娟;;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欣;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小说语篇中话语标记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4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叶枫;基于制约条件的英语语篇语义分析及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闫涛;中国英语教师课堂元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娄琦;功能性言语的意义生成—认知符号视角下心理空间双重整合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圆圆;《老友记》幽默对白的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永春光;话语标记语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的使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荣娜;话语标记语的幽默效应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马晓晨;元话语理论的应用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江雪飞;话语标记语But在小组讨论中的修正功能分析[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7 李艳梅;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阐发性话语标记语的对比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俊一;俄语态度联系语的语用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艳霞;首话题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久阳;顺应论视角下的话语标记语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龙根;语力概念与意义表征[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3期

2 田华;宋秀莲;;副语言交际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4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5 胡范铸;汉语修辞学与语用学整合的需要、困难与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张贤芬,张海榕;元话语与大学英语中的写作教学[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李健雪;;元话语与语篇空间建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邓仁华;“前景化”概念的演变及其对文学文本解析的功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10 刘川;;元话语使用在大学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实证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科安;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卢惠惠;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剑桥;关于语言与文化、思维的关系的几点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2 杨素英;黄月圆;高立群;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J];汉语学习;2007年01期

3 秦瑞;张璇;;洪堡特汉语观探微[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4 秦楠;江海燕;;民族语言历史比较研究之管见[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5 崔健;;量词的功能差异和词类地位[J];汉语学习;2010年06期

6 乐虹;;剖析网络语言的类型和特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41期

7 黄晓雪;;宿松方言的助词“下”[J];汉语学报;2008年04期

8 胡竹安;余志红;;《语言类型地理学》简介[J];当代语言学;1981年04期

9 冯英;;关于声调与形态的再认识[J];南开语言学刊;2004年01期

10 钟晓雯;从跨语言角度看现代汉语“形容词+了/着+宾语”的性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锋;;社会文化属性与文字的发展——以汉字系文字为例[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江荻;;藏语动词的及物性、自主性与施格语言类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罗天华;;试论动因运用对语序自由度的根本影响——以Hawkins长度顺序和可移动原则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肖世波;;中国手语翻译的职业化:历史与现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沈锡伦;语言中的类推现象[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记者 王坤宁;中国56个民族有129种语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新一轮语言普查呼之欲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艳华;土家语定名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铮;对英韩留学生习得汉语主题突出特征的调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岳雅风;绿春县牛孔乡双语状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晓飞;元语否定的标记价值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武思敏;二语在三语习得中的迁移[D];吉林大学;2004年

6 张瑞明;论汉语提升动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7 梁雪梅;英汉使役句对比[D];延边大学;2005年

8 高春燕;彝族阿细人汉语中介语与汉语普通话语音对比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瑞兰;汉语名词生命度初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眉;面向对外汉语的话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44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44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3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