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有标假设复句的语义关系特征

发布时间:2018-05-28 16:58

  本文选题:有标假设复句 + 语义关系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语义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有标假设复句的语义关系特征表现为单纯型语义关系跟复合型语义关系长期并存。有标假设复句的复合型语义关系主要分为双合型语义关系和三合型语义关系两类。双合型语义关系包括"假设+因果"型、"假设+推断"型、"假设+条件"型、"假设+目的"型、"假设+并列"型、"假设+连贯"型、"假设+选择"型、"假设+递进"型、"假设+转折"型、"假设+让步"型。与双合型语义关系相比,三合型语义关系较少,比较典型的是"假设+条件+目的"类语义关系。有标假设复句复合型语义关系具有较为典型的形式特征。本体研究领域的这些发现,将为以后有标假设复句层次关系信息化研究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Abstract]:Semantic relation is a research field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 of marked hypothetical complex sentence is that simple semantic relation and compound semantic relation coexist for a long time. The compound semantic relations of marked hypothetical complex sentenc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double semantic relations and trihedral semantic relations.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double type includes "hypothetical causality" type, "hypothetical inference" type, "hypothetical condition" type, "hypothetical purpose" type, "hypothetical juxtaposition" type, "hypothetical coherence" type, "hypothetical selection" type, "hypothetical transitivity" type. The type of advance, the type of hypothetical transition, the type of hypothetical concession. Compared with the double semantic relation, the trihedral semantic relation is less, and the typical semantic relation is the hypothetical conditional purpose. The compound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compound sentence has typical form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findings in the field of ontology resear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level relationship of complex sentence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有标复句层次关系信息化研究”(10CYY03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语有标复句层次关系自动识别——以三句式、四句式复句为例”(12YJC740110)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明华;“一p,就q”的语义关系[J];汉语学习;198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刘世余;赵秀莉;;“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王立;汉语方位词身份的确认与N+L结构的收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5 曾常年;动词重叠式中动词的语义虚化与发音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6 吕明臣;走出“句类”的误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张健军;完句范畴的归纳及理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9期

8 黄理兵;《现汉》词性显性标注的失误[J];辞书研究;2001年06期

9 徐枢;谭景春;;关于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J];辞书研究;2006年01期

10 吕明臣;现代汉语话语指示功能分析[J];东疆学刊;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高永欣;;西方语法流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晋霞;;面向计算机的“V_双+N_双”结构类型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萧国政;;量词“把”的分类及使用——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再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陶炼;;“因为”分句与“如果”分句比勘——因果类复句与条件类复句差异初探[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胡金柱;沈威;杜超华;;基于规则的复句中的关系词标注探讨[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杜超华;沈威;姚双云;;基于复句语料库的分词系统的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胡金柱;沈威;杜超华;罗进军;;基于渡越矩阵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注初探[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东升;现代汉语复杂“给”字句的最简探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柳京春;汉语表达过程中的复用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3 李剑锋;汉语表述过程中的添加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4 幸江涛;留学生使用汉语复句的偏误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5 刘楚群;形容词的动态性及其语法形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沈颖青;现代汉语“V_1+V_2”状中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沈思莹;因果类关联词语的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8 徐娟;模糊限制语及其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丁俊苗;《醒世姻缘传》复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操礼新;英汉简单完成句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姚双云;;小句中枢理论的应用与复句信息工程[J];汉语学报;2005年04期

2 汪国胜,刘秀明;关于多重复句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胡金柱;王琳;肖明;罗旋;姚双云;罗进军;;汉语复句本体模型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张潮生;格语法与自然语言处理[J];中文信息学报;1988年04期

5 张潮生;语义表达的一些性质[J];中文信息学报;1991年01期

6 杨永忠;;Vi+NP中NP的句法地位[J];语言研究;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对“鸡不吃了”歧义现象再解释[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王晓伟;;语篇结构分析的回眸与前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崔艳菊;严灿勋;刘慧敏;;从语义关系的复杂性看语义词典建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李元芝;;“一…就…”句式辨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朱婧;王亮亮;;“革命”:词义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J];华章;2011年18期

6 古丽巴哈尔·玉苏甫;;怎样讲汉语语法结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8期

7 张笛;;WORDNET与HOWNET之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8 宗守云;;说反预期结构式“X比Y还W”[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9 周明强;;汉语句法歧义认知的几种方式[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10 张美涛;;谈维语“bu/u”的显性回指功能[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修辞格形式的简化[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建艳;;浅析“而”字在汉语理解中的特殊价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广瑜;;并列式八言谚语的考察[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傅爱平;;广义依存关系和汉语自动分析[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石毓智;;构式语法的进步与局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文全;善取善弃 和而不同[N];贵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进军;有标假设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彭建平;商品说明语的语法语义语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易花萍;汉语名词陈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玲玲;双宾句的语义、认知基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萍;现代汉语标语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聂绛雯;现代汉语中的外位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陆卫萍;汉语复合词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关系之关系论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朴星;动宾式动词的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倩;动宾式词语带宾语结构(V·O+O_1)探析[D];暨南大学;2003年

7 张平;汉英常用词语义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2007年

8 鲁彬楠;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翁颖萍;现代汉语“又……又……”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常艳勇;《荀子》述宾语义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7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47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