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中文著译中的术语及专名研究
本文选题:利玛窦 + 著译 ; 参考:《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被誉为“西学东渐第一人”的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配合传教,利玛窦与一些中国士大夫合作著译了许多作品,由于利玛窦等人是第一次把西方科学著作翻译成中文,因此这些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且兼具一定的开创意义,,其中的术语及专名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是第一次使用并沿用至今。这些术语及专名在汉语词汇史特别是近代汉语词汇这一块的研究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相关的研究却十分缺乏,就现有的这方面的研究而言,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利玛窦中文著译中的术语及专名,相比之前仅着眼于研究其至今沿用的新词的文章而言扩大了研究范围,从而有利于更全面地探索其词汇规律。本文将采用统计与分析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西化汉词、借词、译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这些术语及专名流传至今的原因以及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Abstract]:Matteo Ricci, the Italian missionary who was praised as "the first man to come to China from the wes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missionary, Matteo Ricci co-authored many works with some Chinese literati and officials. As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Matteo Ricci and others translated western scientific works into Chinese, these works were very representative and had a certain pioneering significance. The terms and proper nam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many of which are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re still used today. These terms and proper nam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vocabulary, especially in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but the relevant studies are very scarc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terms and proper names of Matteo Ricci's Chinese work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articles which only focus on the study of new words which have been used up to now, the scope of the study is expanded, which is conducive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lexical rules of Matteo Ricci. This article will adopt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discuss from three aspects of westernized Chinese words, loan words and translated words, and combine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asons for the spread of these terms and proper names and their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和耐;耿升;;入华耶稣会士和中国明末社会[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3年Z1期
2 何文;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利玛窦[J];世界文化;1998年04期
3 刘复刚,毕明岩,张立人,苏凤彦,王永洁;利玛窦对中国地图学发展的贡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龙坪;;不早不晚,在明朝[J];文苑;2009年04期
5 孙冬冬;;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J];艺术界;2010年04期
6 朱长超;;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人[J];自然与科技;2010年05期
7 易升运;;利玛窦为何能在中国站住脚跟[J];历史教学;1988年12期
8 张西平;和而不同[J];读书;1999年06期
9 高智瑜,林华;利玛窦与西方汉学[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疏仁华;略论利玛窦与儒学[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庆余;;利玛窦携物考[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C];1981年
2 杨泽忠;;利玛窦与西方投影几何之东来[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3 金国平;吴志良;;从自鸣钟探讨利玛窦居留北京的内幕[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4 贺树德;;“西学东渐”的先行者——利玛窦[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5 宋芝业;;“几何”与“几何之学”的命名——从数学思想史的视角看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与“几何之学”的理解[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林金水;;利玛窦交游人物表[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C];1981年
7 唐锡仁;黄德志;;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的开始传入[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王庆余;;记新发现的明末《两仪玄览图》[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C];1986年
9 赵莉如;;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书——简评《灵言蠡勺》、《性学壵述》和《西国记法》[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10 高智瑜;林华;;栅栏墓地与中西文化交流[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峥;利玛窦在韶关对西方数学的传播及其影响[N];韶关日报;2009年
2 资深报人 丁刚;利玛窦的能量[N];东方早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婷;利玛窦 穿越400年的中国聚会[N];文汇报;2010年
4 铜陵学院社会科学系 疏仁华;利玛窦传教的文化透析[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米榭.康德绪(Michel Camdessus);在悬空的希望中怀抱希望[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刘子刚;利玛窦眼中的考试[N];中国测绘报;2000年
7 多九公;利玛窦与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有关围棋的记录[N];围棋报;2011年
8 记者 刘金玉 实习生 刘婷;利玛窦家乡来深寻合作[N];深圳商报;2010年
9 杨雪;探寻东西文化共性[N];光明日报;2011年
10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朱维铮;“世界公民”利玛窦[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登;利玛窦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D];山东大学;2012年
3 刘泓呈;中国法:走在想象与真实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5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6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许洁;明清时期西式天文测时仪器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马琼;熊人霖《地纬》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赵岩;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张振国;拒斥与吸纳:天主教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应对[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铭石;利玛窦中文著译中的术语及专名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李孝德;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形象[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杨守刚;利玛窦与中国近代科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汪春伟;利玛窦对中西哲学交流的贡献[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2年
5 刘华云;论利玛窦的友爱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瑾;《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外来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7 廖峥妍;利玛窦、花之安对儒家“仁”、“孝”思想的解读[D];南京大学;2013年
8 李聚刚;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会通儒耶的人文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春华;利玛窦传教策略及其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志平;从利玛窦两次易服看耶稣会士对异质文化的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0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5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