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

发布时间:2018-05-29 13:55

  本文选题:北京话 + 代词“人” ; 参考:《语言科学》2012年04期


【摘要】:文章在介绍国际学界附缀理论的基础上,对北京话代词"人"的附缀化现象进行了讨论。北京话中来自"人家"的代词"人"在非对比强调时总是轻读,且语音上依附于相邻成分。代词"人"作主语时排斥话题化、焦点化等句法操作,作定语时排斥"的"但允许兼用定语标记"这/那",作宾语时排斥句末及句尾强依附性成分之前的次句末位置。代词"人家"及"我、你、他"则无此限制。冀州话、光山话中亦存在类似现象。根据附缀理论,代词"人"在语音及句法上的种种特殊性表明它已在上述相关位置上发生了前附缀化。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affix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of affixing of the pronoun "person" in Beijing dialect. In Beijing dialect, the pronoun "person" from "other people" is always read lightly when it is not contrasting, and its pronunciation is attached to adjacent elements. When the pronoun "person" is the subject, it repel the syntactic operation such as topic, focus and so on, but it is allowed to use the attribute to mark "this / that", and the object repel the last position of the sentence before the final and strong dependent component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The pronouns "others" and "I, you, him" have no such restrictions. There are similar phenomena in Jizhou dialect and Guangshan dialect. According to affix theory, the phonetic and syntactic particularities of pronoun "person" indicate that it has been preaffixed in the above relative posi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语言库藏类型学”的资助
【分类号】:H17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满华;;北京话“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白晓光;姚灯镇;;日汉间接指称类自称词的对比研究——以日语“人”和汉语“人”“人家”“别人”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虹宇;旁称代词“人家”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瑞明;;杭州方言里儿尾的发音[J];方言;1989年03期

2 赵书;北京话中的两句满语[J];满族研究;1992年03期

3 李凤莲;;莫名其妙的“买单”[J];教师博览;1996年07期

4 黄海澄;京剧与京音[J];中国京剧;1997年05期

5 刘平;向艺术的层次迈进——1999年北京话剧舞台述评[J];中国戏剧;2000年01期

6 杜依倩;;海口方言音系与北京音系的比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李贵生;;凉州方言声韵调及其与中古音和北京话的对应关系[J];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王恩圩;;关于北京话中“您“的复数[J];辞书研究;1989年06期

9 郭沈青;北京话语讳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5期

10 张 蕾;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再认识——兼评《普通话方言基础的再检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艳松;;北京话上声三字组变调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2 朱春跃;;北京话的语音脱落[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苗青;;普通话与北京话[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4 彭宗平;;北京话口语音的若干变异形式[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付莉;;浅谈北京话音系的感知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6 吴英成;;音系与词法交叉:北京话词语内部结构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7 靳光瑾;;北京话的文白异读和普通话的正音原则[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8 林茂灿;;北京话声调分布区的感知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9 史定国;;现代汉语儿化词规范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胡双宝;;说“六”[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效师;渐行渐远的老北京话[N];文汇报;2011年

2 玉蛟龙;北京话 是否还有明天[N];北京科技报;2004年

3 刘平;圈点上半年北京话剧舞台[N];北京日报;2003年

4 整理/本报记者 魏陈静;京味儿越和越出彩[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 向杰;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未来[N];科技日报;2010年

6 特约记者 杨渭源;北京话费调整遭强烈抨击[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7 国昌;北京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刘亚力;怎样盘活北京话剧市场[N];北京商报;2007年

9 袁鸿;找寻市场的脉搏[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刘平;话剧创作如何面对市场的检验[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世s,

本文编号:1951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51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