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之义项的例证解析及其语义关系
本文选题:词的义项及例证 + 认知语言学 ; 参考:《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摘要】:义项精准与例证恰当是编著字典辞书的基本原则,但因编著者和词义特性及相关文献的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历代辞书皆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照不同辞书,不难发现各家对某些词语的义项关系及其例证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以"眇"为典型,通过对不同辞书中"眇"例证问题的解析和借助认知语言学对其义项关系的厘清,探讨辞书中此类问题的形成原因:对义项的关系认识不明;将据形分析的结果直接植入语境;词义的历史性及模糊性的影响以及占有文献不够充分等。
[Abstract]:Precision of meaning and proper examples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mpiling dictionary dictionaries, but becaus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the character of lexical meaning and the deficiency of relevant documents, there are some unsatisfactory aspects in the dictionaries of past dynasties. Comparing with different dictionarie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and even contradictory phenomena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s and examples of some words. Taking "paltry" as a typical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is kind of problems in dictionaries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insignificant" examples in different dictionaries and by mea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eanings is not clear; The results of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re directly embedded in context,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and fuzzy meanings and the insufficient possession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华;“眇”的本义是“瞎了一只眼睛”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赵鸿君;;“五经”中“眇”、“w恰薄ⅰ邦薄ⅰ邦ぁ薄ⅰ磅恕辈≈⒚适鸵寮捌溲荼鋄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8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9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尹兴国;浅论纵横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佟健华;;算学宗师赵爽的数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贺金峰;;兼论方城境内的“夏路”[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1期[C];2010年
8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9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易明珍;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3 刘国辉;;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含关联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朱晓军;;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以“条”为例[J];语言与翻译;2006年04期
5 赵海亮;;《汉语大字典》“女”族词的文化内涵与认知[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0期
6 江晓红;;语用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7 周莉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胡佳;;关于隐喻翻译的探讨[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9 张海会;;认知视野下的方位性隐喻“上、下”及其文化隐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孙志农;仇旭;;当代隐喻研究的两种路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黄忠廉 焦鹏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9 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吕芳;庄子《逍遥游》的博喻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9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逯红梅;篇章理解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6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56570.html